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诗歌的读说写一体化教学谈
作者:罗碧娜
先说“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诗、品诗离不开“读”,诗歌教学“读”为先。以下重点说说“读”的内容与方式。
(一)、“读”的内容
学诗非“读”不可。但除了要“读”诗歌本身之外,更要“读”作者,“读”与诗歌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很多老师都会强调诗歌的诵读与背诵,强调在“读”与“背”的基础上去理解诗歌,学生没法理解的,就填鸭式地灌输(我把它戏称为“二死”:死背诗文,死记诗意),其结果只能是诗的整体美被肢解,学生学诗的兴趣被泯灭,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读诗歌,只有深入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个性心理,作品所牵涉到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真正地弄清诗句的意思与含义,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诗歌的深远思想,才能领会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风格。
(二)、“读”的方式
除了常规的诵读,了解、记忆性阅读和品味性阅读(有感情读赏,比如配乐朗诵、音画背景朗诵、表演朗诵等)之外,更提倡以专题阅读、比较阅读、讨论式阅读等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阅读。如专门就外国诗歌的某一流派,背景材料对诗歌鉴赏的作用,社会历史对诗人创作思想的影响,中国古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宫廷诗、送别诗,或豪放派、婉约派的词进行专题阅读;就同题材的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品等展开比较阅读,等等。以求找出其中的规律与不同,力求读出新意,得出新解,甚至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赋予旧诗词新的内含。
次谈“说”。
由“读诗”到“说诗”,无疑是一个进步。前面提到,读得多了,止不住就要说,因而“说”也是多“读”的必然结果。心有所积,不吐不快,但“说”什么,怎么“说”,得有讲究。
(一)、“说”的内容
首先,要“说”出你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了解、理解、看法和评鉴。对诗句的理解,应包括句意的解读,含义的领会,意象的揣摩,思想的把握和情感的体验等多个方面。对诗歌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认识与看法,则应包括句式结构,音韵节拍,修辞特点包括设喻、或用典、或夸张、或比拟等等,表现手法包括创造意象、借景抒情、就事说理、借古讽今、陪衬烘托、对照比较等等。其次,不仅要让学生说出诗歌好的一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诗歌不足的一面,而我们有的教师往往拘泥于教参或前人固有的评价,不敢越“雷池”一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说”的热情。也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不仅可评诗歌本身。也可由诗及人及社会历史,对诗歌的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对诗歌所牵涉到的社会历史环境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评述。所以,学生“说”要比“不说”好,“能说”要比“没法说”好。因此,只要学生有说的欲望,教师就应当鼓励和引导。
(二)、“说”的方式
“说”的最好的方式是不讲“方式”。既可采用常规的问答式教学来体现“说”,以“答”代“说”;也可让学生自由地“说”,让几个学生串说串讲;学生之间问问、答答、讲讲、评评都可为“说”;甚至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动用形体语言和综合智能以演(表演)代说、以唱(唱咏)代说、以奏(弹奏)代说、以画(绘画)代说……只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可完全不拘于形式。既可说全面,也可说专题、说重点。只要学生能说,不论说多说少,说对说错,都应给予鼓励。一旦条件成熟,课堂教学甚至可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即一堂课完全交由学生去组织和讲解,教师只做参谋,甚至可坐在学生位置上做一名“学生”),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想,给他们以“说”的最好机会和空间,真正全面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再讲“写”。
一般的人都认为,诗歌重在鉴赏、品评,而不提倡“写”。这话自然不错。诗歌,特别是古诗词,由于时代的迥异,个性需求与表现方式的变迁,读后去写的在少数。但这不能说学生不想写,不想学写。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在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结构形式和音韵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想学写或曾经写过。更何况作为“‘读’、‘说’、‘写’一体化教学”中的“写”,原本就非仿写诗歌这么单纯。
(一)、“写”的内容
诗歌的仿写不仅要大力提倡,还要积极鼓励。诗歌是以高度凝炼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学写诗歌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还可增强学生运用语言与表现手法的能力。因此,不管学生仿写的水平如何,写了就是有益的。此外。“写”的内容还应包括对诗歌的评述(写读后感、诗评等)、改写等方面。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学生阅读诗歌,除了解中华古文化的璀璨浑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性情,培养良好品质之外,更应注重从诗歌学写作。并且,这应成为新时期诗歌教学的一个新的任务与课题。
(二)、“写”的方式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写”的形式应重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仿写诗歌。尽可能地按诗歌的表现形式去写,力求在句式、字数、音韵、平仄等方面都满足诗歌的写作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严标准宽要求,即写作之前让学生按诗歌的正规标准构思写作,评价时则适当放宽要求。如只求押韵与对仗,不求平仄等。既可让学生旧韵新题,也可旧题新韵,古为今用、今抒古意。学生仿作无法意近,形似亦无可厚非。
2、写读后感或诗评。或评内容思想,或评形式风格,或评作者的创作得失;可就一首诗或几首诗展开整体评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