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在语文课本中找寻论据

作者:卢朝霞




  
  3、一材多用法
  课文中的很多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即使是同一个材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很多的道理,如果用得恰到好处是很有说服力的。从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看,有不少就是以屈原、司马迁、李白、陶渊明、苏轼等为论据说理的。就连老幼皆知的小马过河的故事也完全可以多个角度阐释道理。如果要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就可以从小马应该“自己亲自试着过”的角度去说理论证;如果要证明的是有关“标准”的观点,就可以从对同一条河“牛大伯说深,小松鼠说浅”的角度去说理论证;如果要证明的是有关“教育孩子”的观点,就可以从老马的“启发式”的角度去说理论证。
  
  4、叙述定向法
  一个能够证明多个观点的材料,我们一定要定向叙述与定向分析相结合,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人简洁明了新鲜之感。
  以毛遂自荐的故事为例。
  一个学生要证明的观点是“要勇于自荐”,他是这样写的:
  毛遂自荐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他能在多难之秋定从于赵,表明他确实是有才能的,并非混吃混喝的食客,但他在平原君门下呆了三年,也没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又说明人才是多么容易被埋没。如果毛遂不抓住机遇推销自己,也许他便真如空谷幽蓝兰自生自灭。在这个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勇于自荐。
  而另一个学生要证明的观点是“自荐的前提是才华”,他是这样写的:
  自荐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才华。毛遂自荐之所以成功,与他超人的才华是分不开的。首先,毛遂善于言辞。当平原君用“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方说明他在门下三年毫无建树时,他巧妙地偷换了“囊”的概念,反过来埋怨平原君三年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其次,毛遂很有谋略。“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借服。”这十九人都是平常备受平原君器重的有才之士,他们对毛遂由轻视转为佩服,说明毛遂的见解是远在他们之上的。毛遂能在楚国朝堂上怒斥楚王,逼楚合纵,除了他的勇气,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对形势的分析、利益的权衡打动了楚王,让楚王心悦诚服的签定盟约。如果毛遂没有超人的才华,那么他的自荐顶多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哗众取宠。
  由此可见,确定一个明确的角度和目标是定向叙述和分析的前提。
  
  5、以旧翻新法
  “吃别人嚼过的馍摸没味道”,作文时老是用别人用过的材料来证明别人证明过的观点,这是写作之大忌。对旧材料我们一定要经过认真思考从新的角度去证明观点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受到启迪且印象深刻。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说理的:
  读《龟兔赛跑》这则寓言,人们往往嘲笑兔子骄傲,却很少思考兔子为什么会骄傲。兔子为什么会骄傲?就在于乌龟太差劲,根本不配做它的竞争对手。这样的比赛,兔子就是赢了,也没有什么意义。竞争的目的是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要竞争,就要跟真正的对手竞争,虚弱的对手只会麻痹强者的斗志,消磨强者的锐气。
  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被挖掘出一个全新的寓意来,一下便有了以旧翻新的味道。这种方法和“反弹琵琶”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巧为作文之法还有很多,如“点面结合法”、“正反对比法”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写作中可以综合运用,如上文多材归纳法的例子中就用到了正反对比法。
  当然,写好一篇议论文所用论据绝不只限于课文,丰富的生活也应该是不尽的源泉。但如果学生勤淘课文之米,做到“多读”、“深悟”、“勤记”、“活用”,也就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了。
  
  卢朝霞,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