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在语文课本中找寻论据

作者:卢朝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拙妇”、“懒妇”呢?不但是难为无米之炊,恐怕是有米之炊也难为了。由此想到当今的高中生读了十几年的书。学过二十几本语文书,读了成百上千的文章,却常常在写作议论文时有“无米下锅”的烦恼了。其实,我们是大可不必舍近求远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本中可用的论据可谓是“堆山似海”,譬如众多的人物(包括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名言警句等等。然而我们有不少的学生却对大量现成的材料“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寻找论据的意识及运用论据说理的能力。罗丹说“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如果写泌论文大都是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恰当的论据的,无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事实上,每年都有不少的满分作文就是以教材中的材料为论据的。2005年高考湖北省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中就以陶渊明、李白为例进行了充分有力的说理。该篇文章把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个性和思想影响力的两个诗人搬出来,巧妙而充分的论证了“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道理,不失为学以致用的典范。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归隐于山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人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平其内,又出乎其外”吧!
  
  一、淘米之利
  
  作为一门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母语,汉语无疑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且能带给我们无数灵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把生动的语言体系学得机械而枯燥,根本没有享受到汉语言的无穷快乐。如记忆某些知识点,往往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个层面上,没有去理解,更没有从深层次去领悟,这便是不能养成活学活用习惯的重要原因。从文化底蕴的积累来看,如果能把课文中的所学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养料则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真正目的。
  由此观之,我们如果“勤淘课文之米”,做到“多读”、“深悟”、“勤记”、“活用”是可以带来很多益处的。一则可以“温故而知新”,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二则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应用能力;三则在高考作文中更容易拿到高分。以我多年高考评卷的感受看,阅卷老师看到来自于课本中的原汁原味的论据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成就感、喜悦感,自然也就多了给高分的几率。(虽然有点投机心理,便人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习目的就是为了用)。“勤淘课文之米”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淘米之忌
  
  1、忌牛头不对马嘴
  从课文中选取的论据一定要能最有力度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能仅仅是为了引经据典而导致论据和论点毫无联系,甚至相去甚远。
  
  2、忌张冠李戴
  论据本身的准确性无疑是很重要的。记不准的一定不要乱用,切忌东拉西扯,颠三倒四。
  
  3、忌照搬照抄
  从课文中大段大段地抄也是不可取的,有生搬硬套和剽窃之嫌。
  
  4、忌简单罗列
  把一大堆的相似论据进行简单罗列而不加分析,显然有堆砌之嫌。理应有详有略,引用和分析结合。
  
  5、忌旧瓶装旧酒
  引用的太多太常见的未必是最好的,很容易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理疲劳甚至厌倦感,因此要尽量有新意。
  
  三、巧为作文之法
  
  议论文的目的在于说理,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一点,其实质原因就是论据不足或论证没有力度和深度。作为一种理论支撑,论据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呈现更多的是要进行深入剖析,将一个核心道理说深说透,从而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性的补偿并从主观上接受甚至悟到更为深刻的东西。怎样才能充分运用来自课文中的论据呢?下面谈几种方法。
  
  1、单材透析法
  单材透析法就是通过对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材料进行剖析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和观点的方法。下面试举一例。
  《触龙说赵太后》里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话语。这种情形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且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说话的艺术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地,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
  以上这段话来看,一共四个句子,第一句陈述事实,第二句话提出问题,第三句话指出原因,第四句揭示观点,给人启迪。言简意赅,说服力强。可称是单材透析法的典型。
  
  2、多材归纳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时要用几个类似的论据来证明某个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对论据进行概括归纳,得出一个理来。此为多材归纳法。下面有一个例子。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这段话一共用了四个材料,一个反面材料,三个正面材料,通过正反对比归纳出“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的结论,让人不得不服。特别是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叙述和说理的角度很有新意,值得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