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育与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
作者:彭乃尚
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都是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的经典之作。如通过鉴赏思想家顾炎武的作品,使学生学习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通过鉴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学生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通过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品读,学习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精神;通过品尝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品读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在学生心田里撒下精忠报国的种子,激发他们的一腔热血;当学生陶醉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梦幻般的意境的时候,又何尝不能勾起对英伦剑桥的求学生涯的心驰神往?……这些,将对学生的人生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人格、个人品味、志趣爱好甚至职业选择等产生长久的影响。一旦这些发自学生内心的理想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来,成为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追求,就会成为巨大的内动力,激发他们去自我奋斗,获得人生的成功。
在现实中,也不乏因语文教育的熏陶而影响个人的人生之路抉择的例子。六十年代初,全国人民都在挨饿,这时西南农大毕业的袁隆平在湘西的一所农校当普通老师,他看到当地常有饿死人的情况,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女娲把窟窿给补上了,从而拯救了大地,拯救了人类。他觉得自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对饥荒,也应担当起一份责任,把饥荒的“窟窿”补上。于是他刻苦钻研,反复试验,历经10年艰辛,最终研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现在,由袁隆平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发起设立的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0年5月正式上市。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业、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与他因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女娲补天的故事的激发而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人生抱负是分不开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伟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人生目标啊!这是1911年周恩来在学校读书时回答校长的提问时所说的一句话。周恩来小时过继给了叔父,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周恩来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字诵诗,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1911年,周恩来在辽宁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有一次,校长在课堂上严肃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中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答“为家父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时,12岁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没料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学生能有如此胸怀,对他大加赞赏。周恩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一代伟人,成就一番革命大业,与他少年时由于语文与文学熏陶与影响而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人生规划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学生人生理想的确立、人生道路的抉择等人生规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生的规划需要人生规划的能力,而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以语文为主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再苦恼,为了让学生不会为自己所读的学校和专业感到痛苦,为了不再听到大学生中发生让人惋惜和痛心的事情,为了让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精彩、亮丽。语文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
彭乃尚,广东深圳市罗湖区罗芳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