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让笔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作者:蓝颂华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借鉴范例的同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深切地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叶圣陶先生则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作文教学应启发学生关照自身,思考现实,体味生活,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的生活空间相融。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指导学生呢?
一、观察自然,山光水色润笔毫
渺渺苍天,灿灿云霞,煌煌朝日,皎皎月色,浩浩云山,清清流水,点点白帆,欣欣鸟雀……大自然的美何其纷繁美丽,变化万千!这无尽的美令人心弛神往,心醉情迷,催生了多少壮丽诗篇,千古绝唱!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自然美能陶冶性情,使人精神振奋,心胸舒畅;能砥砺品行,培养出人高尚的情操,也影响着人的气质,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无忧的童年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知识天地。然而。工业化社会使人远离自然,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有的快乐,失去了只有大自然才能提供的广阔无比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导致了情感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先天缺陷,如冷漠、精神逼仄、缺想象力。
“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平静湖水的轻声拍溅。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做他周围的世界来叙说,当做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的自然世界来述说。然而我听到的却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
“我们一旦忘了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围世界、大自然,便会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迟钝起来”。
“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和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开始了新的教学实践。然后,“孩子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清晰。丰富、含有深意,词语有了感情色彩,活泼、生动起来了。”
的确,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芽出土,花吐蕊、燕斜飞,夏天的大雷雨、七彩虹,秋日的林挂果,谷铺金,都触发着他们的灵感,撩拨着他们的诗情。我们应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和训练他们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摸,或是捕捉蝴蝶、采集植物标本……在活动与游戏中,让他们切身的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在带着学生远足、郊游时,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写春天,可教学生选取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观察侧面:青草、和风、鲜花、树木、鸟儿、细雨、秧田等。在观察这些景物时要选择好观察角度(从形状、色彩、声音、气味去看),还要注意观察层次,(由整体到局部或由近及远。)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切身感受到春天之美,下笔时才能描绘出心目中鲜明美丽、多姿多彩的春天。
也可指导学生观看电视上的旅游节目,领略名山大川之美,记下优美的解说词;或是观看《人与自然》等科普栏目,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开拓视野,热爱自然。“好鸟枝头亦朋发,落花水面皆文章”,让学生观察自然,走向第二课堂,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感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溪流、丛林、山峰、飞鸟、花香……当学生的笔毫饱蘸山光水色在纸上尽情挥洒,展示给我们的定会是一幅幅清新秀美的画卷。
二、体验社会,八方风雨透青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今天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受困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术”。语文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生活既是语文素材最大的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讲练练,而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接触社会生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当然,学生所要了解的生活,绝不仅仅限于自身经历,也包括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他们必须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与现状,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与传统,充分感受它的精彩与美丽。有了解才会热爱,热爱这世界才会去表达、赞颂它,写作才有了动力。
如何去体验这社会生活呢?我让学生观乡土人情,看电视新闻、听广播讲座、参加义务劳动,或是读报刊,谈时事,品评风云人物,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适时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帮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在指导习作时,我让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趣”与“美”,寻找那些能打动心灵,陶冶情操的东西,然后再用笔把心中的感动与感触表现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去体会人情之美。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享有的亲情和关爱,促发其对生命、对人性、对爱的思考。“真挚的感情如同童话中的种水一般,能驱散忧伤,减轻痛苦,使人重新快乐起来。”当代中学生最高的蜉声就是要求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却很少有人关注过父母的感受。他们往往对一切关爱都习以为常,没有用心去感受。其实,一些唠叨、几句责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顿美餐、一次散步……都是父母之爱的具体表现啊!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尝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在感受和关注中,他们学会了理解和思考,对爱的理解、对生活的思索又激活了他们的创作灵感。父母的关爱,兄弟姐妹间的小小争执及其和解;同学间一起嬉戏游玩的时光,都是充满着爱与趣、非常温馨的。把这些形诸笔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