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作者:孙文香




  
  三、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还得让学生读起来。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这就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因为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
  
  四、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更得让学生动起来。
  
  仅凭传统的诵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本着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最大的自由和空间,最多的时间和信心,让他们每一个都动起来。当前广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正解决了让学生们动起来的问题。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们动起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学习。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应是多元的,多解的。学生发现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人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从某种意义讲,“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语文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压制伤害学生的“好奇心”。而要让学生在好奇心中寻根源。例如,最近几年来,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在校园内刮起了一股“好汉风”,人物的绰号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绰号的特点,于是就形成了《水浒传好汉绰号探究》,虽然研究的手段或结论还尚显稚嫩,但在学生心目中则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
  例如,1942年的马石山战役一直是马石山人的骄傲,如今的中学生睡在和平的摇篮里已渐渐地忘却了那一段历史,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时,学生们的感触颇深,教师引导,就形成了《勿忘国耻—马石山英烈录踪》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于是就衍生出了许多子课题:《马石山惨案调查》、《爱国将领的故事》、《军、烈属生活情况调查》《马石山的旅游资源调查》、《畅想马石山的未来》、《马石山人的昨天、今天、明天》等。
  总之,要想真正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必须得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读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孙文香,教师,现居山东乳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