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作者:孙文香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像建设美丽的国家,装扮美丽的城市,装饰美丽的住房,穿戴美丽的衣帽。这些都是人们为之而奋斗的重要目标。它们既是美,也是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们千方百计设计美的教学思路、美的板书,力求用美的语言引导,这一切,不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如果现在就“语文美吗?你喜欢语文课吗?”这一问题对当今中学生进行调查的话,其结果可能会让所有语文教师感到尴尬和吃惊。语文教学中,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划分段落——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的学习,使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虽然时过境迁,语文教改方兴未艾,但由于传统的影响,语文课的某些陈规陋习难以根除。在今年我接到初一的新教材时,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改的脉动,怎样改革传统沉闷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成为一个萦绕脑际、挥之不去的问题。那怎样做才能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呢?结合我的经验和体会,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教师先得有激情。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巴班斯基也提出:“特别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激情的紧张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最好的紧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最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因此,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使学生这一片干枯的、急需进发求知热情的草原,呈一派燎原之势。
  如果教师缺乏激情,那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就会被教师的冷静所压制,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成为那泛不起涟漪的湖水。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自己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让自己充满激情,积极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例如,在检查背诵时,我把学生请上讲台上来,其目的是锻炼学生面对众人的坦诚自若的自信心,如果学生背诵好的话,我首先带头鼓掌或者竖起大拇指,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自己的鼓励,背诵者则因受到鼓励而心情愉悦,下次背诵时就想更好地表现自己,学习劲头高涨,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根据文章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语言点化。语言“点化”有进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做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中还他个委婉。”比如,在讲授《三峡》时我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旧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虽当‘夏至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与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地流下。这段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感受了教师对三峡风光和船工的感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
  二是合理想象。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教师能根据文章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我在讲《巷》这一课时,让学生抓住描写巷的特点的语句,加之本文非常典雅的用词,伴着《寒鸦戏水》的悠扬音乐,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的江南的巷的轮廓,学生的回答相当踊跃。我乘胜追击,让学生伴着有草原画面的《蓝色故乡》的音乐,模仿《巷》的语言来描写我们的家乡,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写出了精彩的片段,不但语言优美,而且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从激情的角度运用想象,特别讲究把想象着力放在课文的动情点上,情感自会油然而生。
  
  二、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还得让学生活起来。
  
  对于学生而言,要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分数也仍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很重要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学生愿意学语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活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乐学”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宋教育家程颐主张在教学中用歌舞吟诗、讲故事的方法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本心为乐”。所以坚持自由、宽松、民主、和谐教学原则,优化师生、生生关系,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活起来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重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每堂课都是一个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这就要求教师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况下,不断变化教学模式,出新招、出奇招、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由于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只有植根于广袤鲜活的生活世界,才是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首先重要的是更新课堂的概念,要将双脚迈到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将课堂延伸到人生中去。例如,《白杨礼赞》可安排实地写生(写白杨或别的树);新闻单元的学习,可安排学校运动会采访等;《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安排看电影《骆驼祥子》或开小说《骆驼祥子》研讨会。我也曾将《核舟记》上成表演课,学生扮东坡、鲁直、佛印,有情、有景、有趣、印象极深。看着他们的表演背课文,课文也几乎在课堂上便背会,所以让学生觉得语文有趣味更有韵味,从而才会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