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语文教学需要诵读

作者:陈树元 许焕杰




  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同为出声地读,诵读比朗读更自由、更灵活、更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高可低,一切均随诵读者个人的喜好而定,其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内容熟读而成诵,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则需诵读感知。它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充分自主、多元感受(口、眼、耳、脑、手并用)、逐渐领悟、不断内化。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哪些诗文适合学生诵读呢?首先应该是抒情诗文,尤其是古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醉翁亭记》是抒情散文,又近似于优美的散文诗,非常适宜诵读。
  周选杰老师教《醉翁亭记》的诵读课案例给人以下启迪。
  一是设计上抓住了文章语言特征。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而且“试图重点通过对‘环滁皆山也’等四句话的诵读而实现文本意义。”
  二是着力训练学生口诵心悟和心悟口诵能力。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师生、生生交流、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展示了自我、改进了自我。学生有时口诵心悟,如交流读“也”的感悟;有时心悟口诵,如学生试读“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提出种种理解与不同的朗读处理。总之,诵读教学的起点须是学生的“读”,归宿须是学生的“悟”。宗旨为培养学生口诵心悟和心悟口诵的读书能力。
  三是引导中教师善于运用诵读规律。其一,教师对作品、背景的介绍和范读,激发了学生诵读兴趣,便于学生解读课文。尤其是范读,还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作用甚大,因为诵读需要模仿,需要借鉴。其二,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诵读基调,指导具体。其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研讨把握难句表达的情感。“……太守醉也”“……庐陵欧阳修也”两处是欧阳修“情感潜流”所在——他“寄情山水”,但“他忘不了现实,忘不了抱负,忘不了自己。”诵读教学古文难在词句表达,现代文难在意境体现。而这里周选杰老师则扭住了句子表达情感这一难点成功进行了诵读教学。总之,诵读中通过教师的“铺路搭桥”“导向点睛”,学生的诵读能够“读出节奏和语调”,且“饶有兴趣”。
  正如白璧微瑕一样,笔者认为此案例还有以下需完善处。
  一、少扫清字词语言障碍的预读。尤其是这篇古文,生字生词较多,需先由学生充分地预读进行正音释义才可。
  二、少质疑性的试读。诵读既然是阅读文章的手段和过程,那么学生在诵读中定然有疑难困惑。怎么办?让其试读,让其质疑问难。这样学生自主诵读味才浓。
  三、少欣赏性的品读。课文共21句均带“也”字。学生自己最喜欢哪句?他对哪句感悟最深?让其读之,说之,大家评之。这样自主诵读味则更浓。
  四、少“也”字一些作用的引导评点。诵读文章,尤其要感悟文章的思路。课文21个“也”字,除案例所引导出的作用外,还有分清层次,将所描写之景如画卷一样逐渐展现读者面前等效,可惜没让学生诵读出来。
  最后,笔者借此案例,对诵读教学想说的是:语文需要诵读,但教师要提高诵读指导能力,学生要经常训练诵读。
  
   河北沧州市沧县实验中学 0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