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那一只纸船

作者:梁吴芬




  这节课是冰心《纸船》的教学。
  一堂的咿咿呀呀,孩子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停顿和重音读得有板有眼。下一步,该交流“备读”的内容了。所谓“备读”,就是在课文旁作的批注,说明这样朗读的原因。
  说过了“从不肯”,说过了“一只一只”,说过了“很小”的“很”,说过了“抛”。之后,一个孩子一下子跳到了“有一只”上面:“我觉得‘有一只’的‘一只’要重读才好,但我还没有想好原因。你们看,就像这样读。”说完,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
  “对呀,为什么只希望‘有一只’呢?‘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每一只都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每一只都流去不是更能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么?”我很喜欢这样的孩子,他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点燃课堂,这一次亦如此。我这么一改,让刚才高举着的小手全都放了下去。课堂如同流淌的小河被巨石阻住一般,在回漩,在激荡。
  “你们看,‘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舱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又是天风,又是海浪,纸船那么脆弱,路途那么遥远,风浪那么大,纸船要流到妈妈身边多不容易呀!纸船怎么可能只只都流到妈妈身边?”一只小手率先举起来,他把“天风”“海浪”咬得重重的。“我看,要纸船流到妈妈身边是不可能的事。”他边说边皱紧了小小的眉头。
  “冰心就那么笨吗?明知不可能还要不停地去折?”
  “明知不可能还要‘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还要希望有一只能流到妈妈身边去,这正说明她爱妈妈爱得执著呀。”
  “难道非要流到妈妈身边去吗?我觉得只要在她的心里觉得已经流到妈妈身边去了,她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就可以减轻一些。”好一个“心里觉得”!
  “假如妈妈真的看到有一只纸船流到了自己身边,她一定非常惊喜。而这只纸船也一定会告诉妈妈它本来有许许多多同伴,但它们都半途夭折了,只有自己历经艰苦回到了妈妈身边,带回了女儿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妈妈一定会把这只小小的纸船久久地捧在手上,会觉得女儿的这份思念之情尤其珍贵。”是啊,谁都会觉得这份历经艰辛来之不易的深情更真挚更浓烈。
  “我在资料上读到过一首《小小人儿的请求》,我觉得这首诗和这个‘有一只’有点相似。”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站了起来,他给大家朗读了全诗:
  小小人儿的请求
  应修人
  不能求响雷和闪电的归去,
  只愿风雨不要来了;
  不能求风雨不来,
  只愿风儿停停吧!
  再不能停停风儿呢,
  就请缓和地轻吹;
  倘然要决意地狂吹呢,
  请不要吹到钱塘以南。
  钱塘以南也不妨,
  但不要吹到我的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千万请不要吹醒我的妈妈,
  ——我微笑地睡着的妈妈!
  妈妈醒了,
  她的心就会飞到我的船上来,
  风浪惊痛了她的心,
  怕一夜她也不想再睡了。
  缩之又缩的这个小小儿的请求,
  总该许我了,
  天呀?
  读完全诗,他解释说:“只希望风不要吹醒妈妈,因为妈妈醒后就要思念远行的我而睡不着觉了。我觉得两首诗都是把自己的要求提得很少很少,来表达很浓很浓的感情。”好有悟性的孩子!简直能做一篇“最少和最多”的诗论了。
  “对了,我们的家长常说‘我又不要你上清华北大,只希望你尽力而为’,难道他们是真的不要求我们读清华北大吗?不是,他们这样说证明他们对我们寄予厚望,只是担心我们压力太大,才故意这样说的。”好样的,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人类的情感本来就是共通的,所以优秀的文字才会超越时空。
  此情此景,心扉莫名地訇然洞开,那些读过的句子如潮水般涌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是,我们共同总结了一条情感表现定律:置之“少”地而“情浓”。
  “能不能学着用诗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我试问。
  “妈妈,虽然我只是一缕清风,我也要拂去您所有的疲惫。”扑闪着大眼睛的小调皮李成正榕发言了。于是,诗句接踵而至——
  “妈妈,也许这是您读到的世上最拙劣的诗句,但一定是最真诚的诗句。”
  “只要我的妈妈每天微笑着,只要我的妈妈每天健康着,我就幸福着。”
  “妈妈,当您口渴时,我不是那杯热茶,能为您解渴;当您劳累时,我不是那把坐椅,能为您解乏。妈妈,我为什么只是给您带来烦恼,不能增添您的快乐?”
  “妈妈,虽然看不见您说话时的微笑,但我分明感受到了您爱的阳光!”
  “妈妈,哪怕您的斥责,也那样亲切!”
  “妈妈,哪怕您的脸上布满皱纹,在女儿心中也是青春焕发!”
  “只要母亲的天空晴朗灿烂,我宁愿冒雨前行!”
  “妈妈,虽然我不是最出色的女儿,但您却是我眼中最好的母亲!”
  ……
  事后想来,这节课我先是“猝不及防”——“为什么要重读‘一只’”,一个备课时未曾考虑的问题来到了我面前;接着是“喜出望外”——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把问题谈得清楚而又透彻;后来则“豁然开朗”——在孩子们的触发下,我们共同总结出了“置之‘少’地而‘情浓’”的情感表现“定律”;最后,是“异彩纷呈”——我干脆偏离了原定的教学设计,带领孩子们踏上“写诗”的小道,于是采撷了朵朵生动烂熳的小花。
  ——这份精彩,属于孩子。
  以教师的敏感抓住最佳教学契机,以导演的智慧让学生有上好的表现,以舞者的热情倾情演出,以哲人的才思归纳提升——正是孩子们给了我压力,我的才情才在瞬间迸发;是孩子们给了我动力,我的灵感才在刹那闪耀。
  感谢《纸船》,感谢让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湖北荆州市沙市六中 434100
  课堂感言——
  嘿,今天我在课堂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尺浪”,一个小小的问题不仅把同学们搅动了,而且把梁老师也给搅动了!感觉这样读书才真是读得有意思,平常梁老师老让我们“品”,今天,我可是真正“品”出了点儿诗的味道。(陈帅)
  我平常总爱随便翻翻,没想到那天无意间读到的一首小诗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个大难题,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整整一节课我都沉浸在兴奋之中,沉浸在幸福之中。梁老师还夸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同学们像我一样多读多积累,成为语文课的“活”资源……(李成正榕)
  我也能做诗了!虽然那只不过是将贺卡上的文字稍作了一下改动,但是这和抄袭不一样,因为这诗句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是我有意识地用“少”——即自己不出色,来衬托“情浓”——对妈妈的深爱的。送给我妈妈,她一定会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嘻嘻。(陈念婷)
  【说课晬语】
  如何把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这节课给了很好的回答。朗读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对逻辑重音的判定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基础之上的,确定逻辑重音是结果,但对这一结果的选择、判定则需要一个过程,对结果的理由陈述,就是动态的选择过程。优秀教师并不给出结果让你记住,而是让你去发现结果为什么应该是此而不是彼。梁老师就是善于教教材的教师,更是善于用教材教的教师。如果不仔细搜索,还以为这堂课又是偶一为之的妙手偶得,虽然梁老师自己说自己在学生的触动下“偏离了原定的教学设计”,我还是从她对“备读”的解释中看到了一些内容。为什么要在课文旁作批注,说明这样朗读的原因?这是梁老师的招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很受用。这就表明,这堂课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一味读,尽管我相信梁老师有朗读的专长。她心中有准则,在其总的原则下,对此篇的朗读是一个特例而已。她还指导有法,所以学生才能那样准确地、个性化地抓住逻辑重音。得法的一个证据是学生引用的那首诗,不要小看了那首诗,那起码说明在梁老师的感召下,学生们喜欢上了诗,并且能用彼诗来解此诗。得法的另一个证据就是课堂上写出的那些诗句,虽然单纯甚至幼稚,但除了有真情,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联系生活实际。
  有了以上几条,还不能说明如何化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