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怎一个“巧”了得

作者:毛恩波




  离下课还有半分钟,我赶紧布置预习:“同学们,明天我们一起学习《陈奂生上城》,请大家在早自修朗读这篇课文。”话刚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正待我走出教室门口时,听见教室角落里一位男生非常小声的一句话:“乔老爷上轿,陈奂生上城。”说者似乎无意,因为说完后他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听者不能无心,我感觉到也许这里面藏着些许教好这篇小说的契机。我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潜意识当中感觉找到了重教《陈奂生上城》的突破口,遂把已经准备好的《陈奂生上城》教学预案推倒重来。我上网查阅了《乔老爷上轿》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书生乔溪乘船进京赶考,途中游览江南某名山古寺时,与天官府小姐蓝秀英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之心。秀英之兄蓝木斯经常依仗父势,胡作非为。他见黄家女儿黄丽娟年轻美貌,便欲抢亲。黄家母女闻讯出逃,投宿于某客店。蓝木斯带人抬轿追至客店,嘱咐家丁四周埋伏,待天亮后行动。乔溪游山后迷失途径,寻船不得,又身无分文,见客店前停有空轿,遂进入轿内休息。众家丁因天黑看不清,把乔溪误认为是黄家小姐而抬往家中。乔溪在轿中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议,始知自己被当做黄女,为免使弱女遭难,遂将计就计,换上轿内女装,扮成“新娘”,任他们抬回蓝府。蓝秀英因不满哥哥行为,便将“新娘”安置在自己房内,以便禀告母亲将其放回。蓝母袒护儿子,反要秀英去劝说“新娘”答应婚事。因母命难违,秀英只好前往。这才发现“新娘”是自己在寺庙里遇见的书生。她问明情况后,更敬重乔溪的为人。此时贺喜的人已陆续进府,蓝母怕此事张扬出去后有失体面,遂将错就错,招乔溪为婿。秀英与乔溪结成美满姻缘,而蓝木斯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天上课,我下发了印有上述内容的讲义,不出所料,同学的兴致马上提高了起来,他们中间时时爆发出笑声和议论声。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我问道:“同学们刚看了《乔老爷上轿》,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事情节安排的特点。”同学们大声齐说:“巧。”“那么今天学习的《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上与它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1:题目近似。读来朗朗上口,好读好记。
  生2:乔老爷上大姑娘花轿,头一回,新鲜;陈奂生进县城,也是第一回,难得。读这样的题目,很容易引起大家阅读小说的兴趣。
  生3:乔老爷与蓝小姐是巧遇于古寺,然后发生恋情;陈奂生和吴书记巧遇在火车站,随后有趣事产生。我认为主人公巧遇是故事能够发展的前提。
  生4:两个故事展开的地点选的很巧。《乔老爷上轿》中轿子是故事得以展开必不可少的场景。乔老爷迷路睡于轿中,被家丁误当小姐抬走,随后他在轿中从家丁小声议论中听清事情原委后,欲男扮女装,又恰巧在轿中有新娘子用的新嫁衣和红盖头。《陈奂生上城》中,火车站的安排也很巧妙。陈奂生只有在火车站才能很快卖掉油绳,因为那里人多。但火车到站有固定的时间,所以陈奂生必须得等车。而火车班次又很少,于是陈奂生不能及时回家。在火车站,陈奂生渴了有水喝,累了有长椅睡。睡着了才会遇到半夜乘火车去省城开会的吴书记。
  生5:乔老爷游山后迷失路途,寻船不得,又身无分文;陈奂生上城想买帽子,可是忘了带钱。两个主人公都没有带钱也是一种巧安排。(我点头表示赞同)
  生6:刚才同学4说两则故事发生的地点安排巧妙,要我说故事时间安排也都很巧。《乔老爷上轿中》众家丁由于天黑看不清,把乔溪误认为黄小姐抬往家中;《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因为半夜生病,倒在火车站,吴书记碰到后才把他送到旅馆。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夜里。因为夜里,乔老爷无处可去,只得睡在轿中。也因为夜里,陈奂生不能买帽,不能回家,所以感冒在情理之中,车站过夜也是必然的事。(下面有同学轻轻鼓掌)
  班长:两个故事的结局也都很巧妙。《乔老爷上轿中》乔老爷本来想打抱不平,结果是好人总有好报,竟然作了别人的女婿,而且新娘正是和自己在寺庙中一见钟情的蓝秀英小姐。《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本来因为花掉五块钱旅馆费而后悔并且懊恼,结果由于他坐过了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了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因而身份显著提高。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生7:并且都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
  师:好,关于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同学们说的很多,也很深入。巧合是小说创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技巧,以后我们在阅读中应更好地去理解体会,如有兴趣也可以尝试着运用这一手法进行小说创作。下面我们来探讨两者的不同点,并且来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
  学生又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中……
  教后心得:教学创意通常是预设的,但是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老师敏锐地做出反应与判断,这就是即兴创意。它同样重要而可贵,值得珍视。而且,我们常常比较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却不太重视学生在课后不经意的“窃窃私语”。实际上,这些不经意语可能更是他们实际学识的体现和思想火花的闪烁,教师以此为契机而设计的教学过程,更宜于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达到让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本课教学实践证明,平时靠“死拽硬拖”而学生也不愿发表意见的问题,一旦找到巧方法,他们就会“自觉地”发表观点。还有,这一教学实践也达到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技巧——巧合——的目的。
  
  浙江慈溪逍林中学 3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