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解读美文 破译文道

作者:卞光武




  中间,三个片段三件事:女孩为一道题反复问,还自以为是;女孩无论课堂课外、无论学习做事,总想压倒男生;女孩在家里充家长,多管闲事。这三件事怎么衔接呢,许多同学都说,自己一般是在中间加进“有一回”或“还有一次”,有同学说自己就这样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但《“这女孩……”》一文不是这样,文章抓住三个材料的共性,用因女孩过分要强而在人们无可奈何时常说的一句话“唉,这女孩……”来连接这三件事。这句话都是用在每件事的最后,这既是人们对女孩的评价,也是文章的线索,巧妙地把三个材料贯串了起来。包括题目共出现五次,它又是反复的手法,是文眼,对人物是明贬暗褒。这种写法确实不同一般。
  结尾,让人意想不到女孩“她”就是“我”,文章有波澜,又是人称的变化。上文全是写“她”,到最后才点明写的就是“我”,非常机巧。许多同学都说,自己作文时,写“她”,那么全文都是“她”;写“我”,那么全文都是“我”,不会这样变化。
  解读《“这女孩……”》,理解到这一步,可以说学生们才初步破译了其中的文道,那么以后该怎样写人呢,同学们都表示要像这篇文章一样动一动脑筋。
  
  三、破译语言修饰的文道
  
  写什么、怎么写都想好了,可写出来无味道是平庸作文的病症之三。即用来表达意思的语言平淡,或不善描写,或没有文采。但只要对美文的语言用心解读,细心破译,大胆实践,一般的学生也会有明显的进步。王晶同学就是一个案例:
  【作文现状】王晶同学选材较好,构思新颖,但语言平淡,不精练,无文采。
  【语言举例】王晶有一篇读书周记是这样开头的:“读了一篇好文章,往往会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让人能够回味很久,时间长了,就更有许多感触。”
  【具体措施】老师找来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一文,让她认真阅读,特别是文章的开头,要求她读后谈谈这篇文章开头的语言特点。
  【师生交谈】
  师:王晶,《纳谏与止谤》的开头是哪几句话?
  生:四句,“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这是读后感一般的开头方式,总写读书感受。
  师:你这篇读书周记的开头和作家开头的这几句话内容是一样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有没有区别呢?
  生:差别太大了。我的开头用了37个字,作者只用了12个字。我的语言太拖沓了,又没有文采。作家的这几句话中除了“文章”一词,都用单音词,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十分精练。
  师:对。臧克家文采怎样呢?
  生:这一点我想了很长时间。他用的都是四字句,共四句话,而且都是整句。“醇酒”和“弥笃”又都是典雅的词汇。另外还有一处比喻,用“如饮醇酒”来比喻读书时的感受非常贴切,有意蕴,效果非常好。
  师:讲得好。作家的语言各具风格,他们每说一句话,都是经过提炼加工的,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接受其影响,用心去感受,读书要边读边悟,看人家的语言是如何简明、生动的,而自己说会用什么语言,想想有什么不同,换一种说法又怎样说。回去后将你的开头换一种说法好吗?
  【破译成果】第二天,王晶把修改的开头拿来给老师看,也是12个字:“品读佳作,如入其境,令我神怡,让你流连。”这样表达和她原来的语言形式就大不一样了,非常精彩。王晶表示以后要用心去读书,从中找到更多的语言修饰的办法。
  总之,通过仔细解读、细心破译美文,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得了文道,形成理念,学生作文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就提高了,写起文章来常常会妙笔生花。
  江苏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 2220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