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作文考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作者:鲁 扬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自去年下半年始,有人推出了“作文考级”,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作文被相应分为12个等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检测自己的作文水平。此举一出,反响甚大,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作文考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文考级是否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否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现代语文教学自“五四”开始,至今八十多年来,作文难教、难学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作文教学也有了具体的规定,而如何具体落实新课标要求,用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作文“难教”“难学”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日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作文教育高峰论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李行健出席了会议,论坛还邀请到了国内一流的作文专家、特级教师、教育精英等近300位语文工作者,共谋中国作文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必须彻底改变重阅读轻作文的倾向;积极研究并探索作文教改的有效途径,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会上,有关作文考级的理念说明与实践探索,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现状
  
  中国写作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刘锡庆认为作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里的一块“硬骨头”,一个“老大难”。从五四至今,“作文难”一如既往,且大有“每况愈下”之势。而旧学塾里并不教“作文”,也不存在教作文“难”。他们采取“读—背—写”循环往复的方式,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下笔成章。
  但到现代的作文教学里,这一切发生了极大改变。由于“白话文”明白如话,无须多讲,又篇幅较长,很难背诵,注重理解和分析,并不要熟读成诵。这样“读”和“写”就失去关联,成了似联非联的“两码事”,变成“两张皮”了: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读不能为写服务,写不能从读获益。于是,为了教作文而传授文心、文法,大讲“语修逻”与分解“字词句篇”等。效果如何?“平平”“寥寥”。现在,在教学实际上,在相当多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张定远认为,“作文教学还存在理念滞后,教学局面沉闷、枯燥、被动,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命题作文在很多学校比较普遍等”问题,这些情况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提高。一些中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假话、空话、套话偏多,不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实话、心里话。山东荣城市实验中心对该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近10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写作文,不怕写作文”的初中生只有6%,高中生只有10%,认为写作有困难的初中生高达94%,高中生高达90%。作文成了学生的心病,老师的心结。
  
  作文教改的探索与研究
  
  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意义的“作文”教学已经走过了80余年的曲折历程。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为先驱的广大语文工作者在打破“八股文”的桎梏,探索现代语文教学的规律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观的令人崇敬的硕果。许多语文工作者为改善作文教学也进行积极的探索,如个性化作文、研究性作文、创新作文、新概念作文、绿色作文、快速作文等。
  科学无止境。作文教学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一个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其中如何准确地评估学生的作文能力,便是公认的最为棘手的一只“拦路虎”。
  在“首届中国作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是英语热,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到四、六、八级的英语考试。汉语呢?一个达到六级英语水平的研究生,汉语最高水平在高中二年级。汉语从来就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等级要求,一个民族要重视本民族的语言,中国人要重视自己的母语。”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如何评估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说是这一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作文考级中心组织国内一流语文工作者对中小学作文等级评估进行认真研讨,提出了“作文考级”?也是对作文教学的一种新的探索。
  
  作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作文考级的诞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有赞同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但从这不同声音中,看到了各方人士对中国语文教育、作文教学的关注,促进了作文考级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有人质疑“作文考级”,发表文章在作文考级网www.zwkjw.com上展开讨论,认为“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将艺术化的写作量化,用技能化来验证艺术化,这本身就不科学。”其实,这里所指的“艺术化写作”主要指的是高层次的文学创作,当然难以量化评估?但中小学写作还处于基础性语言能力的学习、掌握阶段,与英语考级类似,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评估体系的。
  张定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包括作文能力)的评估一直存在种种误区。一种是‘不可知’论,作文难以评估的说法;一种是‘精确化’论,即作文实行完全的量化。这两种看法都有偏颇,是不可取的。”语文学科属于社会学科,社会学科的“模糊性”在语文学科有着显著的体现。以作文打分为例,一篇作文究竟该打多少分,有时候确实会出现差距甚大的若干看法。但是,这往往发生在某些在写作上有创见、有个性的少数“另类”之作。并非每一个中小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让打分者的意见如此分歧,这就证明对于中小学生作文能力的评估,既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量化,也并非绝对不可以量化。因此,广大语文工作者群策群力,合作探究出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作文能力“量化评估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于如何确立作文教学评估的标准,张定远教授的思路是:
  1.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分别制定“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体现评估标准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应根据知识和能力、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表达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作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作文教学评估标准可以分层次设立,可以与现行教育体制十二个年级相对应。每一层次的标准,应能够全面、准确地体现出相应层次学生应该掌握的作文能力的基本要求。
  4.应对教材框架设置与编写,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实施的原则、思路、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灵活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5.既要注重量化的、终结性的考试评价,又要重视日常课程学习评价;应突出综合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还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组织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
  作文考级的探索就是想让这种评估尽可能有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目的和方法”。这种“目的和方法”应该是尽可能“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作文考级分1-12个能力等级,相对应于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12个等级。如一级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运用词语根据图画写话”等。二级增加了“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几句话和看图理解意思并适当联想写话。”四级要求会写日记,五级要求会写信,从八级到十二级虽然文体不限,但难度逐步递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