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解读今年《考试大纲》的“四个取消”

作者:姜有荣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修订,是对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评价组发布的《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价报告》中的“命题建议”的刚性践行。为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解读“新大纲”,现将评价组的两条“命题建议”摘录如下:
  1.高考语文命题应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改革。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语言能力的考查应继续保持基础性和综合性。譬如对对子,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题应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作文题应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其他的补充方式,测试考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话题作文应继续坚持“三自”方针,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发挥水平的空间。
  2.试卷结构不做硬性安排,给各单独命题的省市以更多的自主权。分省命题给命题创新带来了机会,不同的命题群体对学科认识的差异,会使命题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次机会,不要强行统一试卷结构,从而为分省命题能够顺利实施,也为高考命题在理论上、技术上总结更多更好的经验提供方便。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修订工作发端于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4年9月19日至24日在天津召开的试题评价会。此次会议关于《考试大纲》的修订原则的讨论稿内容如下:
  1.以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指导,参考新课程标准修订能力要求,融入新课改的理念,并体现学科特点。
  2.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高等学校对新生的基本要求,修订考试内容,确定各知识点的要求层次。
  3.优化试卷结构,删减一些过时和容易引起争议的题目,重新确定内容比例和题型比例。
  4.调整题型示例中的例题,重新编制参考试卷。
  基于上述的“命题建议”和“修订原则”,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在整体上保持了与2004年的连续性,同时大胆地作出了如下“四个取消”:
  
  一、取消各个考点前面的星号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加星号的如下四个考点全部取消:
  1.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古代诗文阅读(理解)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这意味着2005年高考将对所有考点进行有选择性的考查。
  1.“文学常识”的考查走势
  (1)范围:①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文学体裁常识,④重要作家的文学风格和重要的文学流派,⑤重大的文学运动,⑥重要的文学社团。
  (2)题型:单独命制选择题、配对题或放在古诗鉴赏题中进行随机考查。如:
  ①(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7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
  〔分析〕归有光是明代的散文家,但不属于桐城派。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櫆。
  ②(1992年全国高考新科目组试题第21题)下列我国文学作品中的8个人物形象,他们出自哪部文学作品?将与之对应的文学作品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①九斤老太 ②石秀 ③严贡生 ④赵伯韬 ⑤陈白露 ⑥觉新 ⑦晴雯 ⑧黄忠
  A.《三国演义》 B.《子夜》 C.《日出》 D.《水浒》
  E.《风波》 F.《老残游记》 G.《伤逝》 H.《红楼梦》
  I.《家》 J.《雷雨》 K.《腐蚀》 L.《儒林外史》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⑦_______⑧_______
  〔答案〕①E ②D ③L ④B ⑤C ⑥I ⑦H ⑧A
  ③(2001年春季上海试题第17~19题)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8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诗。(3分)
  (18)从诗中_______和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
  〔答案〕(17)诗圣 律(18)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19)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走势。
  (1)范围:“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四种;“用法”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7种情况。
  (2)题型: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如:
  ①(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题)在下列句子中,“走”字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
  A.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答案〕D
  〔分析〕D项的“走”字是使动用法,其他三句都是一般用法。
  ②(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⑵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分析〕该句“处”后面、“就”后面分别省略了介词“于”、动词宾语“其(孟尝)”,翻译时必须将这些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否则就要扣1分。
  ③(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答案〕(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分析〕该句中的“何请”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何”调到动词“请”之后,译为“请求什么”。如果此处在翻译时不能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就要扣1分。
  ④(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