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扫描2004试题 预测2005高考

作者:曹保顺




  一、命题变化
  
  2005年高考语文命题将会在去年的基础上,遵循“稳中求新、求变”的原则,可能会有以下一些变化:
  1.考试内容将会更加广泛。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中加?觹号的内容,有可能会被全部列入2005年度考试范围。各套试卷可以对“考试大纲”中所列内容进行全部考查,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考查。
  2.古诗文阅读将有所侧重。在去年15套试卷中,有13套试卷的古诗文阅读题占到了30分,北京卷中的古诗文阅读题占到了33分,上海卷中则占到了40分,这跟往年全国卷所占到的26分相比,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高考估计将会继续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3.开放性新题型将继续探索。在去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对对子”“设计广告语”“串联词”等题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200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开放性试题新题型的探索依然会成为焦点。
  4.各种题型的作文试题将并存。去年福建卷作文试题,给出人物和文学形象各5个,要求考生任选其一作为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无疑在内容和限制上进一步放开,给考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去年上海卷作文试题分值70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向。在这些趋向的带动下,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将会出现各种题型试题并存的局面。
  
  二、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依试卷结构可分为七个板块。
  第一板块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题,2005年将依然考查的是那些常见、常用、常练却仍极易出错的汉字。如果某个字词容易误读误写,不排除连续考查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对近几年来高考试题涉及的这方面内容认真做一做。对于异体字也要适当注意,如2003年高考试题中“可望而不可即”是正确的写法,《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即’也作‘及’。”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即”误认为是错别字。现代实词、虚词的辨析和使用一定要弄清楚它在特定语境里的准确意义和用法。虚词中的介词、副词、关联词语考查要多一点,去年高考试卷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副词和关联词上,但连词、助词也可能进入2005年高考命题者的视野。病句的考查向来难度不大,依然不会超出考纲中指出的六种类型。在训练该项内容时,可以每次集中解决一种类型,这样六次就可以全部解决,余下来再做综合训练。
  标点符号题,去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卷外,全国卷和其余省市的高考卷都恢复了对正确使用标点的考查。鉴于去年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所以2005年高考此考点仍将是检测的范围之一。考查的题型可能仍会以第一大题的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不排除设在第六大题给语段的标点改错,或直接为文段标点。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如引号与点号位置、省略号前后标点位置、括号与点号位置、问号顿号分号破折号使用等。
  2004年考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从去年高考试卷对熟语的考查看,一是所涉及的主要还是常用而应当掌握的词语,二是极常用却多是一些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词语。因此复习时就应当把重点放在常用熟语上,特别是不太常用又不生僻的词语,不要一味求新,过分求偏。同时除了要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外,还要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搭配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二板块科学类文章阅读。科学类文章是指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这两类文章在今后进入大学和步入社会将会广泛接触。在尊重科学、关注人文日益成为社会热点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检测在高考中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有所加强。这两类文章专业性强,阅读会有一定难度。但毕竟考查的是语文阅读能力,所以不要被其专业学科知识所迷惑,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判断上。从去年各省市考卷来看,今后客观题的分量将会减少,主观题将会适度增加。如去年高考北京卷中,不仅设了客观题,也设了主观题,同时第一次把小现代文阅读挪到第二卷来考查,这是高考历年来所没有的。
  第三板块文言文阅读。去年文言文阅读题数减少,增加了文言文翻译试题。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多从二十四史中选材,大都是人物传记,有人物,有情节,这种趋势不会变。文言文测试仍以实词、虚词、翻译的考查为基础,但同时也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要求反映了高考对考生素质要求的提升,这一导向肯定会影响命题的方向。在文言文复习中要以课本为根本,因为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如2004年考到的“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全出自课文。所以对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要准确地翻译,这样既记住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虚词的用法,又训练了翻译能力。另外,对考纲中列出的18个虚词,一定要逐一归纳,强化记忆。
  第四板块。先说文言文翻译。去年高考将古文阅读的5道单项选择题减掉一题,调到第二卷的文言翻译之中,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文字量,翻译题的分值也从5分增加到8分。这对一向不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议加强精细化训练,将提供的文段或句子中的字字词词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再说名句名篇的默写。2004年高考的最大特点是选题填空,而不是选空填空,这对于考生来说显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从备考的角度来说丝毫马虎不得。2005年高考仍会坚持把基础篇目作为重点,避免生僻语句,坚持文体的多样化。先秦两汉散文、唐宋诗词、元人散曲和杂剧中的精彩段落,仍应是默写题考查的重点。从去年高考答题情况看,古代散文的背诵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考生对诗词的背诵比较重视,但忽略了散文的背诵,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古诗鉴赏,去年高考命题材料以唐诗、宋词为多。估计2005年的选材除了历朝诗词外,不排除其他文体如元曲,包括一些散曲和元杂剧的著名段落,都可能进入高考命题选材的范围。试题设计不会停留在理解层面,而是直接进入鉴赏层面。诗歌鉴赏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及独特的感受。另外,在去年高考古诗鉴赏中还出现了新题型,一是将诗歌与诗论同时列入考查范围,二是将诗歌与对联同时列入鉴赏范围。前者或就诗论等直接命题,或虽没有选择诗论但在命题内部引出有关诗论和评论家的说法,进行比较考查。后者则直接就对联进行设题。这些尝试在复习备考时应有所安排。
  第五板块文学作品阅读。这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根据考纲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2005年高考文学作品鉴赏题,将会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突出开放性。譬如为了鼓励考生个性化的阅读和阅卷的灵活性,有的题目可能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要求。估计2005年散文作为命题材料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也不能忽视小说文体的练习。去年全国15份试卷,除上海卷不分Ⅰ卷、Ⅱ卷外,Ⅱ卷的文本有13篇散文,还有惟一的一篇小说:纪伯伦的《认识自我》(辽宁卷)。这个“惟一”可能是一个信号,一个Ⅱ卷选文有可能拓宽文体的信号。其实,2004年春季高考的语文题,北京卷选的便是小说《雁阵》。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高考语文Ⅱ卷的选文有可能从散文转向小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