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综合性学习”拒绝去语文化
作者:史绍典
【案例2】
1.编写出自家的四代家史
2.同学们走进土家体验风情
3.土家山歌被引进语文课堂
4.“我生活在三国历史里”
5.“杂说百里洲”
6.道教名山——鸣凤山传奇
7.话屈原
8.王昭君的传说
这是我省某市的七个县市各自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它的承续是“课内外衔接实验”。检视这八个课题,除“3.土家山歌被引进语文课堂”以外,仅从名目,很难把握其“语文”实质,似乎有泛语文化的倾向。
应该承认,这些话题,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文化”的观照下,在“言语”的背景下,他们全都可以纳入到“文化”的讲述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源共享”。但是,语文毕竟有自身的功能。上述八个专题,可全部列入“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或者1、4、7、8列入“历史”,2、3、5、6、7、8列入“地理”的专题研究。更为可行的,放在作为必修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语文教师可被聘为指导教师),或者统统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或是校本课程。而要使它们成为真正意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提出切合语文学科性质的“活动”要求(如高中“艺术”课程有一个教学单元为“我们的环境、我的家”,这样的单元,语文也可做,但与“艺术”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不是要我们跑到别的学科去学习、不是要我们包办、代替别的学科的学习,而是在语文学科的基点上,达成多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沟通与交融。强调的只是“沟通”,而不是“跨过”!
【案例3】成长的烦恼
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请把你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日记,争取给你的烦恼画上一个句号。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排的一次“综合性学习”,编者似乎有很好的创意,但放在实际的教学中,于“青少年不宜”。烦恼每人都有,关键看是真烦恼还是假烦恼。烦恼是一种心情、一种心思、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必然要经常经历的过程。西方人有了烦恼一般向心理医生咨询,或者上教堂向神甫倾诉,向上帝祷告。真正的烦恼,一般是比较私秘的,它只会向自己认为可以“透底”的人袒露;众目睽睽之下,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烦恼”公之于众,这样的烦恼就要打折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几十人围坐在一起的所谓的交心谈心,所谓的交“真心”,以及“斗私批修”“狠斗私心一闪念”等等,都不过是骗人骗己、骗上骗下的假话、鬼话!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哪些是真正的烦恼?人人谈来,几乎都是考试差了,爸爸妈妈埋怨、絮叨……众口一词、千篇一律,这难道就是成长中的“烦恼”?成长就是考试?
实际上,生活中、心理上、家庭里,以及社会、国家……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会有烦恼。而在公众场合,让学生大谈其烦恼,只会“引导”他们讲假话、讲套话、拾人牙慧讲别人的话。我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纯粹”心理辅导课,这不是语文课的职能。老师当然要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相机诱导,但专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学习什么?尤其是拿“烦恼”作为“口语交际”的内容,更是滑稽!不少学生把谈“烦恼”当成了一种逗乐,甚至编造“烦恼”,看谁的“烦恼”更为出格,就“烦恼”得更加开心!这就与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异旨趣了。另外,编者说,“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清除烦恼……”,“给你的烦恼画上一个句号”。试问,烦恼如何清理、清除?如何就画上了句号?“剪不断,理还乱”,没有此烦恼,还有彼烦恼,没有大烦恼,还有小烦恼,烦恼是与整个人生相伴相生的心路历程。
一个学生谈烦恼时,说到与同学交往,人言可畏,这肯定与他自身的生活有关,揣摩他是经历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但他懂得隐晦地表达意思,他谈的与众不同,不是考试成绩差之类。但也还没把“烦恼”真正讲出来,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不过有了一点语文味,有点语文的意思。他知道含蓄、知道得体、知道不能把最隐秘的东西当众给全抖落出来。
真正的烦恼是不便于当众抖落的,比如,单亲子女的烦恼、暗恋(包括初恋)的烦恼、被人瞧不起的烦恼、生理、心理缺陷及心理障碍造成的烦恼等。诉说这样的烦恼无异于展示痛苦,是精神的折磨,是对心灵更大的戕害。
中学语文课堂上不宜让学生谈所谓“成长的烦恼”,这涉及到隐私、尊严、人格,还涉及到理解、善待、宽容……
现在不少学校开设“心语小屋”“心情辅导站”“谈心室”等,就是单独辟出一方小小的空间,让学生在温馨的环境里,个别地向专任的心理老师敞露心扉、款诉心曲,收效很好。烦恼,不是语文、不是“合作”不是“探究”就能够“画上句号”的。
【案例4】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
《祝福》结尾续写示例:
1.念子心切,悲痛欲绝,死在当年阿毛死的地方。
2.祥林嫂五台山拜访高僧,得指点后过隐居生活。
3.祥林嫂迷恋死亡,吞石而死。
4.想乘火车到天堂或地狱,被火车撞死。
5.祥林嫂精疲力竭,倒在河边,痛苦的回忆摧毁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洗菜的人们议论着。
6.祥林嫂念子心切,无意中抱了别人的孩子,被人殴打,后冻死在破庙里。
7.祥林嫂乞讨到鲁四老爷家被打发走,她回到自己家里,幻觉中看到阿毛和丈夫,当她回过神来时,用蜡烛点燃草屋……
8.漫长的雪花一片一片落在她的身上,她惟一能感受到的只有寒冷……她没有了力气,没有了感觉,她合上了眼,永远地睡在了雪地里。
9.风雪中,祥林嫂蹒跚着,她丢掉了空空的篮子继续向前走,在鲁四老爷家门前停住了,她看着这熟悉的大门以及门上贴着的看不懂的春联,听着门里忙碌而欢快的喧响,慢慢地在风中瑟缩着,到现在她才发现自己无法呆在这里也无处可去。静静地坐着,直到大雪把她变成雕塑。
10.祥林嫂呆呆地站着,目送着我离去。苍老的面颊上那双忧郁的眼睛是如此的迷茫,似乎那些已死的故人的灵魂,此时在眼前飘荡着。回忆过去……屋外的风呼呼地吹着,屋外的雪悠悠地飘着,祥林嫂的耳畔传来了祝福的炮竹声,身后是一片宁静。
这是高中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本来应该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读写综合,实则是背离文本的“野狐禅”,同样是“非语文”的。问题还是出在“目标综合”上,就是作为续写的教学目标,怎样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达成一致?续写要求其实很明确:祥林嫂在“祝福”中怎样死去?强调“探究”祥林嫂“死因”,强调放在“祝福”背景之下,实际就是要求“再现”或“再造”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情境。而上述被作为“示例”的十则续写,粗略地分析起来,续1、6、7无当,续2、3、4无稽,续5、8、9、10无方,实在是都没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探究学习”。学生中有了这样的“续写”,本无可厚非,加以引导则可,问题是拿来作为“示例”,就有违语文的宗旨了。
湖北省教研室 4300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