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培养“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作者:李玉华 姚雅丽




  2.了解文体特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化的阅读”也可以侧重于文体特点探究,所以我在讲神话的时候,也适当对神话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总结。我说:“我们在分析神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神话的文体特征。”“是吗?”学生很惊讶。“你们说神话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些是瞎编的,有些是真实的。”“对,神话是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虚妄反映,但其中包含着真实的影子。”“啊!”“你们说神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瞎编。”“比较接近了,应该说是幻想的方式。”“啊!”“神话中的幻想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学生好像没听懂,一脸茫然。“那你们说神话和《西游记》一样吗?”“不一样。”学生齐声喊。“怎么不一样?”“吴承恩知道孙悟空是虚构的,神话作者把夸父、共工当成真的写。”“对,这就是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神话的幻想是不自觉的,与后世自觉虚构的神怪小说不一样。”“啊!”学生听懂了。学生再阅读神话时就能结合神话的文体特征探寻其创作的本意。
  3.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学生的胆子大了,独立思考、发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就及时提示:“你可以大胆设想,但最终一定要小心求证。文学鉴赏有时也需要严谨的思辨,即便是读者接受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如学生都不赞同课本上对《夸父逐日》的分析,有的认为作者本意没有什么功利目的,而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更多的同学认为有功利目的,有的认为作者歌颂强力,有的认为作者是解释邓林形成的原因,有的则认为夸父可能是因为旱灾而要驱逐太阳。我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想像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他们能“小心求证”,很多同学的想法无法证明,只能先存疑。有的则找到一些证据,如认为夸父可能是因为旱灾而要驱逐太阳的同学查阅了《汉语大字典》,查出“逐”不仅有“追逐”“竞争”的意思,同时还有“驱逐”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逐,追也。”并以“后羿射日”作为旁证,大家都认为他的推断很有道理。
  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有时受生活阅历、知识匮乏的局限,难免出现理解上的偏颇,但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分析能力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地自我校正。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开列一些阅读书目,使他在读书过程中能够尽快自我校正。我们对学生还很幼稚的“个性化的阅读”要宽容一些,引导他们循序渐进,慢慢提高,但决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的热闹,而放任自流,任凭学生一味地信口开河下去。练胆是策略,热闹是过程,提高才是目的。
  北京首都师大附中 100037,辽宁工程学院 1100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