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怎样让中学生读懂古诗?

作者:董建成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增加了12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其中有两个专题都涉及到诗歌。编者认为这样的专题学习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河北李利琴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搞了“诗家语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提出“先让他读懂再说”,并从几个方面给了学生以具体探究方向的指导。这对我们很有启发,也使我进一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中学生读懂古诗呢?
  我以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懂”是相对的,作为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诗,只不过懂的程度、角度不同罢了。古人说“诗无达诂”,一是因诗的语言含蓄精练,需要读者揣摩领悟;二是由于读者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诗的内容与形式有知有不知,知又有深有浅,有透有隔……所以自然有仁智之分了。古人还说“以意逆志”,即以读者之“意”(领悟)去“逆”(追溯迎接)诗人的“志”(本怀)。古人早已懂得读者与作者之间这种彼此的交会才是诗乃至一切文学艺术能够成立的关键。现代阅读理念的基础——对话理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强调读者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因此,所谓“懂”,就是读者对作品有了自己的感受、领悟、发现,就是读者与作者有了心灵的交会。如感受韦应物《闻雁》中“归思”之情,领悟杜牧《赤壁》中历史兴亡感,学生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懂”,当然是基本的。
  其次是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古诗词即所谓“诗家语”的特点,力求对诗作“懂”得深透一些,更接近诗人本怀一些。诗家语的特点很多,但我觉得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是形象思维和含蓄精练这两点。形象思维就是用具体的形象(进入诗中即为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这些形象与情感的契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含蓄精练就是有些话不直白地说出来,而是往往用极俭省的语言将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曲折地透露出来。读诗就是通过对意象与情感契合关系的体察来感悟诗的意境,领会诗的情趣意旨。如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主要有三个意象:蝉、清露、疏桐。露是清的,有纯洁之意;古有凤凰栖梧桐之说,桐是高洁的;蝉饮清露,在高桐上叫,所以声音传得远。我们可以从这些意象的组合中感悟到其意境的清高,领会到诗人透露出的情感:人的品格高且地位高,其影响力才大。
  第三是教给学生准确把握意象内涵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根据形象自身的特点联想到相应的意义及诗人注入的情感因素。如露水晶莹清亮会使人想到纯洁;凤凰非梧桐不栖足见梧桐高贵。前者调动的是生活经验,后者则要靠知识的积累,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是非常必要的。但搞意象归类似可不必,因为同一意象可能表达多种情感,或者多种意象表达一种情感。二是要尽量了解与诗人有关的资料,力求自己的领悟更接近诗人的本怀。正如鲁迅所说,读诗要顾及全篇及全人,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能免于说梦。资料最好是直接的,如作者本人的文字及相关背景,间接的可作为参考,如后人的评点。假如让学生了解了虞世南曾任唐太宗的秘书监,深得唐太宗信任和称赞的背景,恐怕能更深透地参悟诗人咏蝉“居高声自远”的本怀,而沈德潜“独尊其品格”的批注,可作为参考印证,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这样指导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总之,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读懂诗,再教给他们诗家语的两个基本特点和把握意象内涵的基本方法,他们应该能读懂古诗,这里的“懂”已经有鉴赏的因素了。至于诗词技法和修辞等诗家语的其他特点,可让感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探究,或作为将来选修课的内容,不必增加全体的负担了。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