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词语拾零(二四):是“撑杆跳高”还是“撑竿跳高”

作者:芜 崧




  多年来,“撑杆跳高”和“撑竿跳高”存在“竿”“杆”混用现象。权威工具书该条目字形也不一致。这是一对异形词,应作出取舍。我们觉得应该用“撑竿跳高”。其理由如下:
  一、从“竿(子)”和“杆(子)”的词义来看,用“撑竿跳高”比较合适。
  1.从这两个字的本义可看出它们所指称的物体的构成材料不同:“竿”的形旁是竹子头,表现它的本义所指称的物体(竿体子)是竹子做的。“杆”的形旁是木,表明其本义所指称的物体(杆子)是树木做成的。2.“竿子”专指细长的竿子,而“杆子”可细可粗。既如此,较粗的“电线杆子”就不能说成“电线竿子”。3.“杆子”质硬,笨重,没有柔性和弹性,一般固定在某一处,如固定在船上的桅杆、插入地下的旗杆、电线杆子、水泥杆子等;而“竿子”质软,轻盈,有柔性和弹性,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4.只有“竹竿”却没有“竹杆”之说;木制的“旗竿子”“帆杆子”也可说成“旗竿子”“帆竿子”(即“竿”可以通“杆”,而“杆”不可通“竿”。见《辞海》1999年)。
  二、从人类对事物的命名(造字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来看,当取“撑竿跳高”。
  撑竿跳高所用之“竿”,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是木竿、竹竿、金属竿,20世纪60年代以后改用玻璃纤维竿。“欧洲早年不产竹子,故当时的‘撑竿’都是木制的。……1905年欧洲从日本和中国引进了竹子,并于1909年运用于撑竿跳高中。从此撑‘杆’跳高正式取名为撑竿跳高。”(杨宋博等《田径函授教材》394页,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取名为“撑竿跳高”后,此名称就没有必要再去更名。
  我们可以从“笔”的字形上得到启示。“筆”在古代是竹签蘸漆写字的工具(所以是竹子头),后来出现了用羊毛蘸墨水写字的工具(毛笔),于是又造了个“笔”字(按,《集韵·质韵》:“筆或作笔。”)。随着社会的进步,又出现了钢笔、圆珠笔、铜笔、铁笔、蜡笔等,笔的制作材料变了,但人们并没有改变“笔”的字形。同理,随着撑竿的制作材料的改变,由最初的“撑杆跳高”变成“撑竿跳高”之后,就再也没有改变词形了。
  三、从权威性的工具书和体育专业类著作所立词目来看,倾向于用“撑竿跳高”。
  立“撑竿跳高”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2年)、《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桂冠图书公司1989年)等百科全书类。还有《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田径运动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体育竞赛规则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斯捷潘乔诺夫、马特准耶夫为1955年全国田径训练班讲述的《田径运动讲义》以及《田径》(高教出版社1987年)等体育专业类专著、规则、教材。此外,中华体育网也作“撑竿跳高”。(还有《辞海》(1999年版及其音序版)、《汉语大词典》、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2004年)等通用词典也作“撑竿跳高”。并且,“李著”还特别作了说明:“竿”不宜作“杆”;在“撑杆跳高”条注明:“现在一般写作‘撑竿跳高’。”(163页))
  立“撑杆跳高”的工具书有旧《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黄瑞奇主编《现代行业语词典》(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等。
  “撑竿跳高”是体育专业术语,当然应该遵从体育专业类著作和百科全书。
  四、“杆”容易误读。“杆”是个多音字,有阴平、上声两读,且上声还有两个义项:“撑杆跳高”的“杆”读阴平,“笔杆”“一杆枪”的“杆”则读上声。而“撑竿跳高”的“竿”一字一音一义,分工单一,不会造成误读。
  综上所述,取“撑竿跳高”〔注〕较为合理。当然,在陈述用木制撑竿跳高的环境,可用“撑杆跳高”。有的词典在选立“撑竿跳高”的同时,还保留了“撑杆跳高”的词条(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的是不抹杀其“历史功绩”。
  顺便说一下撑竿跳高的另一器具,是作“横竿”还是作“横杆”,从各类著作和工具书所设条目以及对“撑竿(杆)跳高”的解释文字来看,后者多于前者。查田径竞赛规则:“横杆用木料或金属制作皆可。”(《中华体育竞赛手册》11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正式的撑竿跳高比赛中,没有用竹竿做ɡān横的。据此,我们倾向于用“横杆”。
  〔注〕“撑竿跳高”英语作“pole vault”,其中“pole”泛指竹竿、木杆、金属竿、玻璃钢竿等。
  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文学院 43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