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初中阅读教学课例研讨

作者:容理诚 陈成龙




  “请同学们不看书,先看老师发下的这篇文章。”上课伊始,我将《纸船》改为一般散文的排列形式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把它自由朗读两遍,不要齐读。
  按我的要求,学生将散文形式的《纸船》读了两遍。我说:“读得不错,随着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加深,一定会读得更好。据说冰心的《纸船》原稿就是这样,就是一篇散文。冰心将这散文投给了某个刊物,这个刊物的编辑觉得它更像自由诗,于是将它分行分段,写成了自由诗。现在让你们把它改为自由诗,该怎么改呢?隔行用‘/’,隔段用‘∥’符号。”
  在学生用“/”和“∥”符号将散文改为自由诗之后,我说:“现在大家打开书第十七课,把你对文章的分隔情况和课文比较,怎么样?不同之处不多吧?”学生打开书一对照,大部分相同,有些学生的分法还与课文完全相同。
  于是我继续鼓励学生:“我刚才看了,大部分同学所做的分隔与课文相差无几,说明同学们都具备了当编辑的水平,都具有了诗人的潜质。这也说明:散文与诗是亲密的姐妹,没有天然的鸿沟,不要把诗神秘化。其实,你会写散文,勇敢地往前走一步,你就是诗人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尝了一口/就醉了。’这是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所以同学们不要把诗看得太神了。”
  “下面我们继续熟悉这首诗。我们班谁朗读得好呀?”学生大都推荐×××同学。我让他朗读这首诗,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诗的意境。在这位学生朗读时,我根据语境插入提示语“小船抛向大海了”,“起风了”,“海浪把小船打湿了”,“妈妈,我见到你了”。
  在学生朗读、闭眼想像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两位学生站起来描述了海上起风、海浪袭船、女儿思念母亲的情景。
  对两位学生的描述我做了肯定:“你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你们能把想像的东西说得真真切切,真有文学天赋。”接着又问:“那么同学们对诗中‘母亲’的形象是如何理解的呢?”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有的说:“母亲”是冰心实实在在的母亲,有的说:“母亲”其实是指祖国。
  对学生的理解,我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告诉他们读诗的方法:“我觉得你们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诗无达诂,也就是说诗没有惟一的解释。诗不宜太实,不要把它局限于一个很实在的物体上。不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读诗就需要我们读者发挥想像去进行再创造。”在这基础上我要求全班学生站起来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诗。
  朗读之后,我要求学生写诗。为了克服学生对写诗的畏难心理,我一方面用自己的经历给学生壮胆,另一方面尽量降低写作要求:“其实写诗并不难,记得我当学生时也写过这么几句:‘老师扳着我的肩膀,/晃了又晃,/慈祥的目光,/温暖着我的心房。’老师和同学都夸奖我,还把它抄到黑板上,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得。可见写诗也不难。下面我出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来写,同学们也可以自由命题。写四句就可以了,如果能写六句、八句就更好了。因为是学写,不要求写得多好,只要能写出来就好了。”
  接着我给学生出示了五个题目:《心中的小船》《放飞我心中的小鸟》《思念的季节》《秋天寄语》《远方的朋友》,让学生任选一题写诗。没想到学生写诗的热情异常高涨,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很快就把诗写好了。于是我让几位学生把自己的诗读给其他同学听。
  “我的题目是《远方的朋友》:
  我把关怀谱写成跳跃的音符/歌里有我们美丽的往事/以及我对你深深的思念/愿你在黄金时代,充满欢愉、成功。”
  “我写的是《放飞心中的小鸟》:
  我放飞心中的小鸟/它带着我的祝愿飞了/我祝愿硝烟不复存在。∥我放飞心中的小鸟/它带着我的祝愿飞了/我祝愿病魔不复存在。”
  “我写的是《心中的小船》:
  船,我心中的小船/是一只充满思念的小船/愿它往海对岸的台湾飘去/我愿它告诉台湾同胞/祖国母亲思念你们/祖国同胞呼唤你们/回来吧/我的台湾同胞!”
  “我写的诗是《思念的季节》:
  一片枯黄的落叶/悄悄地飘落在金色的大地/静静地躺着/它将自己的话深埋在土壤里。”
  “我写的是自拟的题目《友谊》:
  这些好东西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着/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着/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开放。”
  “《放飞我心中的小鸟》:
  我心中有只小鸟/它孤独地被关在笼子里/有时它看看天空/有时它看看高山/请放飞我心中的那只小鸟/让它自由地飞翔/飞过高山,飞过大海/直飞到那充满梦想的地方。”
  在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时,我有针对性地穿插评点:“听得出来你很重情感,你对朋友一往情深”,“听你的话我仿佛看见一只小鸟带着你的美好祝愿向我们翩翩飞来”,“听你的诗,仿佛看见一艘船满载着祖国人民的思念向台湾岛飘去”,“把思念写得很形象、很含蓄,我们慢慢去咀嚼它”。最后,我充满激情地说:“听得出来同学们很有想像力,你们向往自由、美好,我祝愿你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努力学习并保持这种诗的激情,将来我们班一定会出现许多诗人。为了这一天,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他们一个个都异常兴奋,他们都带着从诗歌伊甸园走出的喜悦,都有一种“我是小诗人”的自信。这节课使我对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语文报•教师版》2003年3月20日)今天,我国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每一个学生——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获得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构建平台,开掘并发展他们的智能,使他们的智能形成合理化的结构,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