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问”的问题
作者:郑晓龙
师:是的,如果人的眼睛没有“特异功能”是很难一眼看到内核的。这样看来,介绍客观事物,确定说明顺序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要顾及事物本身的结构条理,这样便于把事物说清楚;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这样确定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4.对重要的问题,缺少示范。学生回答问题,你说一点,我说一点,说得都对又都不全面。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概括为正确、完整、典型的认识。在学生欲想不得,欲罢不能,难以逾越时,教师应该发挥“教”的作用,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作出准确的讲述,给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学生不知道正确的典范的,就不知道什么样的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典型的示范,给了学生深刻明晰的认识理解,也给了认识理解的重要方法,可供学生效法、模仿。不少教师在学生似是而非的纷纷发言后,不再强调明确就结束了,学生依然一头雾水。如:
师: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阅读孙犁《老家》)
生1:题目是老家,表达思念故乡之情,然而老家已不存在了,已经人去楼空。
生2:第一次回老家和心爱的女人一起,第二次和女人离了婚。
生3: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谐调了。
学生的回答只是筛选了与“复杂感情”有关联的重要材料,不是“复杂感情”。要让学生得到明确的认识和概括的方法,就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或教师示范一个正确全面的答案:
“复杂”,一是指感情多样,二是指感情互相抵触矛盾。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所谓“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但已物在人亡,回去徒增感伤,所以不想再回去了。家乡留下了自己曾相爱的女人的美好的记忆,但现在物是人非,回去没有什么意思。家里的房子存放着难以释怀的温馨,但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自己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已很不谐调,回家会触景伤怀。刻骨铭心地思念老家,但又惧怕回家,不愿回家。这就是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的内心世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思乡感情,是古今中国人共同的情结,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有老师担心教师“讲解”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实,置学生需要而不顾,才是不以学生为本的做法。教师以讲解给学生以启发、升华和拓展是教师应有的职责。
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落实起来,往往质量有高低之分,效果优劣不同。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素养,在于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师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入地熟悉把握,对教学的精心设计,永远是不断努力的方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