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创造思想录》解读

作者:尤志心




  《创造思想录》是美国当代著名思维科学学者罗吉·冯·奥赫所著,入选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本文记录了作者关于创造思想的思考,阐述了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帮助。但是,由于这种思想录是思想火花的散记,作者想到一点写一点,简短雋永,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必须联系实际,补充丰富的事例,才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故我写下这篇解读,供广大同仁参考。
  
  放松
  
  创造性思维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有时“事事板着面孔则无必要”。这就是说,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放松。保加利亚一位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心理学表明,人的精神处在放松状态下,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并未有意识地背诵一首诗,但在休息时听了几次录音,却能背诵了。有的同学做一道数学题时,苦思冥想做不出来,但放一放,轻松一下,也许会在无意中突然豁然开朗,解开了这道题。和尚打禅,讲究放松,因为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都是讲的在放松时有所发现的道理。
  有些重大的科学发明也是在放松状况下获得的。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就是一例。19世纪初,有人制作了在两层布中间夹一层橡胶的雨衣,但它有一个缺点:在热天,橡胶会发黏;在冬天,橡胶又会发硬。如何克服这个缺点呢?美国科学家古意德对此进行长期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方案。1939年的一天,他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赶忙从炉子上把它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黏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古意德抓住这个机遇,又做了多次实验,终于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技术,研制成了受热不黏、遇冷不硬,而且富有弹性的柔软的硫化橡胶。
  古意德在放松状态下获得的“无意识发现”,俗称“灵感”。这种“灵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平时苦心钻研橡胶技术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他的胸中积累了大量创造性素材,处在一触即发之际,可是一时找不到能够冲出来的突破口,为此而苦恼不已。这个苦恼的过程是一个“严肃”的过程。他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意中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而突然产生了灵感——解决了橡胶难题的硫化技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说。第三境讲的是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发现是在放松状态下出现的,是在前两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勤奋钻研,要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独特发现是不可能的。
  《辞海》对灵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造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灵感。”这种灵感往往是在放松的状态中获得的。所以,奥赫把“放松”放在创造思维的首位,强调不要“事事板着面孔”,并以猴子抓痒为喻揶揄那种一味“严肃”的“声誉卓著的学者”,使文章充满幽默感,在幽默中发人深省。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这一段是由古代的寓言故事悟出的思维独创法。作者用“一筹莫展”这个成语,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不开“高尔丁死结”之窘态。而亚历山大却能打破常规思维,采用剑劈成两半的非常规方法,轻而易举地解开了这个“高尔丁死结”,从而建立了“自己的解结规则”。这说明所谓“创造”,必须是独特的,新奇的,与众不同的。“高尔丁死结”既然称之为“死结”,那就意味着,采用常规的方法肯定是解不开的,许多人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亚历山大接受了他们的教训,采用逆向思维,即“倒过来想”的方法,干脆把它劈开,这是他的智慧,这是他的超人之处。造就你自己的规则,“规则”是规律、法则的意思;“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法则,但这种法则也应该是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
  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呢?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的。原来,亚历山大(前356—前323)生于希腊境内的马其顿首都培拉。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他目光远大,能力卓越,平时注意对儿子的文化教育,请名闻遐迩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儿子的教师。在名师教育下,亚历山大才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亚历山大的创造思维,是他接受良好教育的结果。
  他成为“亚洲王”原因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解开了“高尔丁死结”吗?不是的。他20岁时,继承王位。攻打波斯帝国,他只带35000兵士,与彼斯大军相比,他兵力是微弱的,但他用“自己的规则”以少胜多,征服波斯王国。因为他自己的规则是科学的:其一,父亲留给他的那支军队训练有素,组织严密,大大优于波斯军队;其二,亚历山大是位颇负天才、举世无双的出色统帅;其三,亚历山大勇敢过人,打仗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先,使他的战士个个勇气倍增,人人冲锋陷阵。后来又在挺进加沙、逼降埃及、进军中亚等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思维,“造就自己的原则”,建立了波斯——希腊王国。他创造了波斯——希腊文化,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起来,成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亚洲王”。由此可见,真正使他成为“亚洲王”的原因是他运用创造性思维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同学们看了亚历山大这个典型例子,不妨问一问自己:你能为自己的观念确立什么新的法则呢?
  
  多问几个假若
  
  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多问几个假若”的。胡适曾经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理论,此说虽然有人认为应该是“小心假设,大胆求证”。但无论是“大胆”还是“小心”,都没有否定假设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奥赫认为“假设可以扩展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奥赫这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假设能够为人们确定实验的目的和选择适当的实验方式提供线索。例如,没有“以太”的假设,就不会有迈克逊-莫雷实验、洛奇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而如果没有这些实验作基础,也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第二,假设能够为科学理论建立预制品。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假设等,都是“半成品”,经过反复雕琢、精细加工,才成为“成品”的科学理论。第三,假设可以把科学不断引向深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现代高能物理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中子、质子、介子等等)是有结构的假设以后,196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基本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设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所谓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假设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或然性。我们在进行作文命题时,往往采用假设来命题。如:“50年后回母校”“假使我当市长”等等。这类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位教师在教完课文《愚公移山》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愚公不移山……当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有位同学认为,这是愚公明智的选择,因为“移山不如搬家”。理由有三:(1)移山工程浩大,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要移山是根本办不到的;(2)搞开发,要讲究时间和速度,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开山铺路破坏生态环境,不如搬家省时省力,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这一见解是新颖的,独到的,而且有现实意义。很明显,学生的这一见解是老师运用“多问几个假设”的思维方法激发出来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