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简析

作者:张祥云




  2.现代文阅读的特点有三:一是分量各地相差不大,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内容涉及科技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更能体现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对学生整体阅读与理解的考查,肢解原文的试题逐渐减少;选材新颖,现实性强,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近,且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兼备。比如:江苏南京市的选文《给女儿的一封信》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读起来没有距离感,而且设题比较大气,整体感悟题较多,难度都不大。又比如苏州市的选文节选自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一文,选文本身虽长,但内容比较有意思,适合青少年阅读,题目设计上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办法,因而降低了解答的难度,特别是第24题设题比较新颖,“相关链接”的引入对于考生答题起到了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此题将阅读与感悟、理解与表达结合较好,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再比如:安徽省的非课改实验区试题选文《百合献谁》,文章本身极具冲击力,启发意义很深,因此考生读起来非常顺畅,再加上设题比较平易,整体把握与局部揣摩相结合,从而使得考生比较容易入题,进而得出答案。从各地的试题来看,记叙文和议论文中“时文”还是颇受欢迎的,既短小精悍,又明白晓畅;既耐读有味,又便于命题。但笔者又有一个隐忧,过分重视“时文”,又可能造成选材的碰撞,已经有一些地方选材出现了重复的现象,这应该引起大家重视。说明文的选材比较贴近生活,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比如浙江金华市的《海啸》,江苏南京市的《水葫芦之灾》,安徽省的《南极无雪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市的《迷雾探踪》,福建福州市的《蜜蜂与排雷》,河南省的《内乡县衙》,陕西省的《人左右手的奥秘》等选文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且设题平易,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很有帮助。二是开放性试题增多,有利于检测考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安徽省的中考试题中连续有两道开放题:“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要把百合献给‘谁’呢?”“请从上文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简要评析”,这两道开放题各具特色。前面一道回答时既可以把百合献给主角,也可以献给配角,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极富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显示了命题者的匠心独运;后面一道题则可以让考生根据个人的感悟与体验去加以评析,有自由度,又有个人的独特体验,答案可以丰富多彩,真是一道好题。再比如:浙江台州市的选文《人生准则》后的第20题,设计了两道题,让考生选择其一作答,考生自由度较大,答题时的回旋余地多,因此精彩答案就多。陕西省的选文《太阳语》后第14题和江苏镇江市的选文《留点空白》一文后的第23、24题都属于开放题,考生只要结合原文要求读得有理,评析得当就可得分,这对于考生来说应该是比较自由的,这种设题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的。三是主观题日渐增多,客观题逐渐减少,且分值在逐渐加大。这种趋势与全国高考题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琐碎讲解过多,整体感悟过少;纠缠细节反复推敲过多,赏析评价过少;单一思维形式过多,思维开放、个性表达过少。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推进,这种局面必将有所改观且已在中考试题中呈现出来。比如:江苏南京市的现代文阅读设题13道,只有一道选择题,在总分35分中选择题只占2分;镇江市现代文阅读设题13道,也只有一道选择题,总分42分选择题只占3分;安徽省课改与非课改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都占45分,但一道客观题都没有设置;陕西省、河南省,浙江省金华市、台州市的情况与安徽基本类似。由此看来,中考阅读中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要求提高了,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增强了,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广大考生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3.文言文阅读题的特点有二:一是取材于课内的较多,大概要占到80%以上,选自课外的内容也往往是与课内的内容相关联,或者干脆是对比阅读。这与文言文“要求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兴趣”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而且考查以词句的理解为主,重在对选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不考句法、词法,对文言语句的理解都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要求学生完全照搬译文注释,能够说出大概意思即可。二是设题比较平易,以字词的理解、语句的翻译和课文内容的简析为主,极少涉及考生比较头疼的句法、词法等内容,且设题的指向性明确,考生在审题上没有障碍,大家在平时如果能注重积累且注重翻译时“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应该说在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还是比较轻松的。这就对广大考生有一个启示:文言文阅读应把课内知识解决好,考查内容即使延伸到了课外,也可以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这既对中考有利,又对以后的高中学习有帮助,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言综合运用”——势头正劲
  
  “语言综合运用”题各地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突出了“综合”和“运用”的特点,有的还把二者糅合在了一起,课改实验区尤其明显。比如安徽省课改实验区的试题就是围绕一台“毕业晚会”而设计的,集中体现了这两个特点。为了阅读与分析的方便,特录试题如下:
  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作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年级(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1)句①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一词改为“”。
  (2)句②中,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
  (3)句③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4.晚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从以上四道题来看,全都围绕初中生所熟悉的“晚会”,选材取自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或是刚刚经历过的生活,但综合性又很强,“主题语”“串台词”“修改稿件”“回答提问”看似简单,但回答起来确属不易,因为它涉及到“简洁、形象”“几句”“修改”“得体”等具体限制性的要求,不像过去那种单独考病句修改、考简明、考得体了,体现了较好的综合性;同时它又突出了“运用”的特点,不是空洞无物的要求,而与生活密切相关。这个题目的实用性很强,导向性也很好,值得考生们认真地思考一番。这种语言综合运用题还有几个省市命得很好。如:武汉市围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设立了两道题:拟标题、找用字方面的问题及活动创意。陕西省围绕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活动所设立的三道题:确立主题、设立活动方案、发表简短演讲。这些题目的“综合”和“运用”性都非常强,十分符合课改精神,希望广大考生多加注意。应该指出,许多地方的这一板块内容综合性还不够强,甚至很薄弱,这种状况当引起重视。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