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喜看芙蓉出清水
作者:严华银
四、多元、选择:命题人坚守的重要原则
今年的试题中,很多省市都采用了多题选一的方式;即使是一道题,也注意渗入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思想。
一种情况是,至少有20%以上的地区采用了“半命题作文“的题型,其中填补的角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广东试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题目:①另一种______;②我看见了_______。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显然,这种题目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条件,是彻头彻尾的开放性试题。有所约束和限制的像广西南宁市的试题:青春因_______而精彩。要求:①根据写作内容,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如:青春因_________(奋斗、挫折、友谊……)而精彩。即使如此,可供考生自主选择确定的天地依然是辽阔的。
非常特别的是,今年的试题中,以全命题形式出现却产生半命题选择效果的有一道,很值得我们研究——湖南长沙市A题:走进桃花源(温馨提示:题目中的“桃花源”可以借指美丽的景色,可以象征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等)。因为“桃花源”意象本身异常丰富的内涵,便给写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亏得长沙的语文命题专家想得出来。应该说,这是我所见过的作文试题的经典。
另一种情况,是材料导入式的命题。相对而言,提供材料的作文,一般主旨指向比较单一,写作时可资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小。但由于命题者选择材料的机智、命题思路和视野的开阔,却往往能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北京海淀区试题是针对当下国人重视节日特别是年轻人热捧舶来节日的现象而命制:
……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
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中所言“三个角度”,恰好是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内容,也需要运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题的巧妙和机智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都会注意到,全国的数十家几十道作文试题,几乎是不约而同,一律开放了文体,或要求“不限文体”,或直言“写一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这是对学生写作最大的“松绑”。
不仅如此,还有题目明确要求可以围绕一个问题或话题发表不同思想观点的。这是对思维创新和观念多元的一种鼓励。
即使这样,在去年基础上有重大进步的本年度中考作文试题,整体看来还是有些不足甚至缺陷,分述如次:
一是某些文题涉及的内容太过陈旧。就写作而言,常理下是无所谓题材的陈旧或新鲜的。比如对高手而言,可以老树新芽,可以《杨柳》新翻。问题的关键是,一种内容、一种主题假如在某一个时间段里被重复乃至炒作过多,那么,中考,作为这样一项面对全社会至少是一个地区兼有水平性和选拔性功能的测试,就必须尽量回避。否则,猜题押宝,移植抄袭,又怎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如此,显然有失考试评价的公允。
再说,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可供选用的话题、问题太多太多,就从文章反映生活、经时济用的功能角度看,与时俱进,选用生活中的新鲜可感的事例、话头、案例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简单易行的。
而有的以“知识”为话题,有的以“伞”为话题,还有的定题为“一堂_______语文课”……比较而言,则太过俗套、平板,吊不起写作者的胃口和下笔的兴致。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有时候,考场上出不了精彩的文章,是跟命题人命题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的。
二是少量试题还存在“跟风”这样一种泛政治化的倾向。所谓“跟风”,是指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跟”形势,“跟”运动,“跟”政治,把作文考试当成了检查考生政治思想的一个平台,背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功能所向。它带来的后果是引发学生讲空话、套话和假话,而且还会给语文老师们传递出一些错误的信息,给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后遗症。这种势头不得不防!
三是个别题目中的设计似乎有粘贴课改标签之嫌。用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来统摄我们的中考命题,是确保命题科学性的前提。但所谓“统摄”,是指思想在命题中的渗透和体现,而不是机械地粘贴标签。今年某市试题打破常规,在正常的作文要求之外忽然天外飞来一笔:
反思与评价
(1)请你概括出所写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最令你满意的一点是什么?在哪方面修改,会令文章更完美?
此项一加,考生肯定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既是作文试题,怎么做完作文,还要来这样一个后续工程。这样的干扰因素,给考生整个写作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然的。笔者初看此题,也深感莫名其妙。但联系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一想,又不禁哑然。原来这是命题专家们试图以此充分落实课改的思想。可是,如果用这种方式和途径去贯彻落实课改,那还不是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再说,有关“反思与评价”的两点要求,第一是阅读方面的,这在阅读部分已经考查过,根本不必重复考查;第二是修改文章的要求,虽与写作有关,但如果考生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文章应该“在哪方面修改”,他还会让这样的缺憾留在文章中吗?
研究完今年新课改试验区中考作文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未来中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走向。
一是社会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考作文命题中。从今年的情形看,校园生活的比例占据得似乎高了些,那是由于课改精神的落实还没有到达理想的目标。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学校与生活、学科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理念逐渐变为事实,仅仅把校园生活作为主要命题素材和背景的做法必然成为历史。
二是理性思维的内容将会逐渐地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道理也很简单,现在的初中学生,可以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几乎是同步成长的。尽管课标中比较多地强调了前者,但后者的重要性也并没有被轻忽。再加上孩子理性思维的成长和发展与过去比,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对这一块的考查,忽视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是没有道理的。
三是关于想象能力的测试应该尽快走到前台,应该得到空前的重视。想象能力是一切创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就我所见,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教材和教师的原因,被严重忽视。在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正经涉及想象的微乎其微,这是一个重大缺陷。这种问题应该在以后的命题中提速解决。
四是文体性要求应该得到重视。可能是由于“话题作文”带来的副效应,现在的中学生,暴露出来一个非常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一本正经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不大写得像了,大量出现的是一种似是而非、不伦不类说不清是什么文体的文章,无奈中大概只能姑且称之为“散文”了。这是一件叫人头疼甚至颇觉恐怖的事。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文有定体,写什么文章就应该像什么文章。这才是各种文章的特点之所在和其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果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问题上含糊不清,天下大乱,我以为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失败。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要加以重视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中考这一杠杆作一点调控,应该可以很快扭转。
应该说,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鲜明地昭示我们,冰山已经打破,芙蓉正在出水,课改带来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的春天和一江春水,我们理应惊喜,我们自然要欣赏;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如此,不仅中考,而且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才有望逐渐解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