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喜看芙蓉出清水
作者:严华银
那么,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的亮点闪现在哪里呢?
一、社会生活:命题所依托的重要背景
返璞归真,走向并彻底地融入生活,强化社会生活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对于从事实和操作层面距离社会比较遥远的学校来说,做到这一点又何其难也!尤其是语文学科,书斋出身的老师,关门办学的学校,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再看作文教学,非常敬业尽责的老师闭门讲授技巧和方法,空头设计情境和主题,唯师命是从的学子苦苦闭门造车,掉书袋,翻旧事,写“小资”类浅薄事,抒一己之苍白情。于是,近年来,不少媒体不断传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非常之不“利好”消息,学生的写作水平日趋下降,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么改?当然有很多途径和方法。试题本身的变革,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让丰富、细腻、有趣的生活进入试题,成为命制试题的主要源泉,才真正可以使学生以我手写我生活;而且通过评价的杠杆和导向,有时可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湖北武汉试题A“以‘成长的喜悦’为题目”,表现类似于如下特定的情境——远离父母的呵护下到农场劳动后经受的锻炼和考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成长以及体验到的喜悦。试题B则把与阳光的对话而感受到的光明、快乐、温暖、向上、力量等以及由此获得的“红润健康的面孔”和“明亮清朗的心境”作为设计对象,要求“以‘阳光’为话题”来作文。两道题均从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立意,设计得平实,亲切,甚至让人感到体贴体己。江苏无锡的试题则在对生活的关注方面更为直接,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对接生活”:
题目:生活是美好的。仔细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精彩无处不在。它使人感动,给人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请以“精彩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题目几乎不设防,没有任何限制,实际是对学生作文生活化或者是“泛生活化”的极度宽容甚至是放纵,“精彩”二字可能只是对为文方向和主题的一个指引,几乎不是什么审题的障碍和阻隔。
这样的题目有一大批。这实际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催生出来的新品,说是“宠儿”一点也不为过。课标里有几段话可以拿来佐证: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是的,面对上述作文题,可能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即使在考场上也能文思如泉,运笔如风,倚马立就真实切合的文章。而看到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的语文老师还能安守于保守的写作教学的所谓传统模式而“我自岿然不动”吗?调节,改革,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生,与学生同发展共成长,是必由之路。
二、学校、课堂、教学:命题设计的主要内容
这可能是今年试题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看几道试题:
安徽试题是实录了一节美术鉴赏课上老师与同学围绕一幅画而展开的对话,其核心内容突现了一点,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设问:“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些什么?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情?”
河北试题则是实录了一位小学老师公开课的内容。老师针对多数同学评价他人作业时的偏颇,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命题者由此设计文题。
海南A题的引导语是这样说的: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不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
四川B题的导语则是复述了一个由某一课堂教学片段引发的相关故事。
黑龙江的A题是“一堂________的语文课”(请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填:精彩、难忘、别开生面、发人深省……)
可以这么说,今年试题中的30%左右都跟初中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过程相关联,这是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反映,也是一个必然选择。是的,现在的初中同学,尤其是毕业班同学,除了学校,还有多少自己的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空间?除了学习,还有什么其他的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娱乐的方式?而现今我们还难以找到可以责怪的对象,更拿不出一下子解决问题的良方。那么,在我们的孩子只知道和比较懂得学校和学习的前提下,命题人在关注生活之外,重点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学习”,可谓不是办法的办法。我个人认为,这种妥协是对事实的尊重,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真正能够“要求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当然这绝不是未来作文命题的方向。
三、内容指向:“多”情“善”感,兼及思辨
写作为文,其主要内容和目的无外乎两类,一为表情,二为明理。对于初中同学来说,我们传统的理解,似乎应该主要是培养其叙述人事、表达情感的能力。想象、说理和思辨当然也是教学内容,但不是主要的方面。今年的试题,这一点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重庆的试题A则极富诗情画意:
那是一首歌
岁月如歌,生活如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
题目“那是一首歌”自身就是一个极富抒情味的诗句,而且题目定性所叙述的故事本身就应该是“歌”;作为导引的陈述材料也表述得极为煽情,简直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这自然是要你表达你的如烟往事,展现你的真实情怀。
黑龙江B题与上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了,梳理自己的思绪时你难免心潮起伏: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相助……把自己难忘的经历及感悟倾诉出来吧。请以“心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像上述这类试题还有许多。粗略统计,各地试题中明确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所占比例极高。这充分表明命题人对初中语文教学写作部分重点的认识和把握,这与未进入课改的前几年各地试题中偏重议论的倾向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这一侧重和导向是有道理的。我们也应看到,由于话题作文仍然占据了试题的主要江山,文体的自由选择,给一部分理性思辨能力较强的学生开辟了另一方战场。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某些试题,虽然形式上没有对文体加以限制,可所供材料的性质和一部分规定实际已经将某些如议论文一类的文体摒除在外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