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从接受美学看“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

作者:张心科




  另外,陈爱娟老师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应当‘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让我们对与“主体”相关的几个概念稍作分析。“离开了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没有了文本这个客体,也就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指向文本这个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填补空白、确定未定),体现的也就不是文本解读中的主体性。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它是作为消极、被动、盲目的客体性而提出的,是在同客体的对比中来揭示的主体规定性” 。主体性又具有四个逐层递进的特征,一、自主性,即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所显示的“主人”性质。二、自为性,即活动着的主体的自觉性。包括主体对客体规律性的自觉和对自身内在目的性的自觉,是相对于“自发性”“盲目性”而言的。它是自主性的进一步发展。在自主性中主体可能只知道应当做主,但不知道为何这样,如何做主。在自为性中,因为对客体规律性的自觉和对自身内在目的性的自觉,所以主体不仅“要做”主人,而且“能做”主人。三、选择性,又是自为性的进一步发展。在自为性中,主体只知道自己的目的和客体的固有规律,只为自由活动提供了可能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但还没有作出最后的决断。然而在选择性中,主体却能显示更充分的自由,可以根据自身最迫切的目的来选择客体多种必然性中最合目的性的那种而作出决断。四、创造性,是选择性的进一步发展,是主体性的最高形式。在选择性里,主体还只是作出了最佳决断,使主体内在的目的性和客体的内在必然性的统一成为可能,并没有使二者的统一成为现实。在创造性中,因为能够将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尺度统一在自己的实际活动里,并最终创造一个全新的对象,所以主体的活动显示出充分而且现实的自由。这四个特征,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由低到高不同的表现层次。在“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中,学生或率性而为,或信口开河,确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人”性质,但漠视了文本客体的“规律性”“必然性”“内在固有尺度”,这就必然产生很大的盲目性。如果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只能是最低层次的,或者说停留在“主体意识”的层次上。主体意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作为外物的主人的意识。换句话说,我们要让学生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必须让其认识到文本本身固有的内在规定性,然后充分展示其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①②③⑤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④H·R·姚斯R·C·霍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见张心科著《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第246、17、16、244页
  ⑥同上,第232、79页
  ⑦⑧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21、19页;
  ⑨刘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4-10页
  安徽黄山学院中文系 24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