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为有开放活水来

作者:何家荣




  写作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凭借写作渠源的多向开掘、写作内容的多维获取、写作思维的多元发散、写作形式的自主选择、写作评价的动态立体、写作文品的多级交流,形成一个完整、流畅、开放、大气的“运行链”,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学习力的习得夯实基础。在具体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上,我以为可立足六个“开”字。
  
  一、开掘渠源,让生活的清流滋润学生写作的心田
  
  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让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让宇宙自然的博大精深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的界限,构筑人际对话、人机交流的绿色长廊,在群体参与、信息集约、思维互补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写作智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1.开展“信息采编播”活动
  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一般以三五人为宜,利用学习之余收集各类信息,借助语文晨读时间,将一周内的所见所闻(家庭、社会、网络世界中学生感兴趣且又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互传递。要求学生从芜杂的零碎的原生态的生活现象中,梳理出主题或观点,写成“要闻沉思录”。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升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并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的能力。
  2.开设“新闻会客厅”
  每周组织一次“一周‘要闻’综述”活动。邀请老师或同学作嘉宾,由“主持人”(学生轮流担当)汇集同学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以沙龙形式,围绕中心事件、焦点人物作多维评析,“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方进行广泛对话,论长道短、评优判劣、求同存异,在信息集约与信息加工中,提升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3.开辟“互助合作作文”
  打破学生作文单一的训练模式,创设同桌或四人小组共同完成一篇作文的活动形式。在新闻采编播、“要闻”述评、多维交流的基础上,由小组集体选定话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确定执笔者,进行作文训练。这种借助集体智慧,学生轮流“做东”,资源共享,思维互补的作文法,既能激趣、习法,又能益智、陶情,可谓一举多得。
  4.开建“社会调研”风气
  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机关、乡镇作实地走访,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采集,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新闻调查报告。不定期地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彰显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
  
  二、开拓阅读,让书海的浪花激起学生写作的涟漪
  
  教师首先要重视对语文课本资源的合理运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在借鉴模仿、感悟升华和迁移创新诸方面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等阅读实践活动,使之获得大量的情感熏陶和人文积淀。在阅读视域与方法的开建上可运用如下方法:第一,课文延伸法。由一篇佳作的阅读鉴赏牵引出一个“阅读链”,支撑起一个“阅读面”。如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组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以加深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与思考。第二,“网络”助读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合理筛选,将它移植为语文读写的材料,并将这一活动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讨有机结合起来,开拓作文教学的领域。第三,“视听”阅读法。动员与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聆听中外名曲,赏析古今名画,补充文本阅读的不足,充实阅读的内容,提升阅读的层次,为写作提供丰厚的素材。
  写作教学的开放,前提是要确立一个大的时空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既读名篇佳作,站到巨人肩上提升自己思想的高度;也读精美时文,确保自己的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教师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吹鼓手”和“推销员”,要强化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课、名著鉴赏和读书竞赛活动,例如“佳作共享”“专题征文”“读书笔记展评”等。尝试做好“五个一”,即要求学生一日一“诗”(每天读、背一首诗歌),一周一“卡”(每周做一张读书卡片),一旬一“交流”(每十天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一月一“报告”(每月组织一次学习专题报告会),一学期一“专辑”(每学期出版一本学生作品集)。每周可专门开设一节阅览课,把学生领进阅览室或图书馆,推荐学生看百科杂志、名著名篇。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布置学生写随笔、读后感。这样做,既可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获取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三、开发思维,让创新的灵光折射学生写作的才智
  
  许多学生“处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坐守粮山愁无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潜能进行开发。要运用审美眼光、哲学思辨,对生活去伪存真,辨美别丑,将生活上升到美学的层面作观照,借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立意层次,诱发他们创新的灵光,折射出写作的才智。
  我曾以茅盾的《风景谈》为依托,要求学生学习范文的构思与创意,在《我眼中的风景》《这边风景独好》《美就在我身边》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用真诚、真心去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放飞思维,激发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的激情。在师生同“游”《荷花淀》之后,白洋淀优美的自然环境,白洋淀女性的内在美给学生以强烈的美学感染。我抓住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白洋淀妇女崇高的人格美和孕育人格美的生活基础,要求学生以《女性人格美的内在张力——评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及她的姊妹们》为题,联系社会生活现实,写一段审美评述性文字,进行课堂交流。这一教学“点”的创设,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波澜,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
  对在生活、网络、艺术等领域中获取的各类写作素材,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进行审美透视,又要进行哲学思辨,做到“六观六思”,即观“形”而思“神”,观“物”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今”而思“昔”,观“果”而思“因”,观“难”而思“解”,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跨越”。如指导写作“生命之美”的话题作文,教师可先提供给学生一组开放性材料,引发学生对“生命之美”这一话题作多维度发散思维。在学生打开思维路径后,教师给学生创设“说辨-比较-择优”的场景,借助“说”的手段,运用审美法则和哲学思辨,让学生交流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挖掘话题所蕴含的深邃哲理。从审美的角度洞悉生命之美,从理性感悟中破解生命之美,从思维变异中发掘生命之美,学生文思涌动、个性鲜明,认识自然深刻。
  
  四、开放样式,让多彩的文体彰显学生写作的个性
  
  就作文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以独创精神为特征的生命活动过程。浓郁的主体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一切佳作美文的灵魂和生命。缘于此种认识,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可放胆让学生写出下列别开生面、自成一格的“文品”。
  1.激活学生的主体情感,燃起学生热爱生活的火焰,打造连接作文与生活的“心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写“真作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