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一份作文评改教学案例

作者:李卫东




   引言
   本次作文训练是在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后安排的。要求学生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提示:1.充分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描写细致。2.可改换叙事人称甚至叙事者,但不要改换原诗的主题。这实际上是一次有所限制和侧重的改写练习,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想象构思、描写转述的能力,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收上来的学生改写不乏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的佳作,更有少数几个同学还深得原诗神韵,多少带了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但综观全部习作,突出存在两个共性问题:1.未能展开充分想象,平面拉开,一路扩充,缺乏重点描写,有的甚至改成了对原诗的意译。2.未能把握原诗意蕴、突显原诗主题,尤其对于原诗最后一段的重视和挖掘明显不足。有几个同学则忽略了对本次改写的限制,改换主题,滑入了对原诗的“重写”。这两个共性问题,自然也就成为这次作文评改的重点。下面作为评改用的三篇例文也是以此来选定的。
  
  (一)风雨夜思
  
  时节已如深秋,凉意浸入肌骨。
  一日天刚亮,“呼呼——”,我被怒吼的风叫醒。推开门,倚着杖,见天地间灰蒙蒙的,狂风怒吼着,卷着落叶漫天飞舞。风越吼越凶,已吞掉了我几重的茅草,我被风吹得无力动弹,紧紧倚着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茅草在狂风中挣扎。茅草有的被狂风卷过了江对岸,撒落在了江边,有的被吊在了树梢,还有的飘落在低洼积水中,已无气息。这场仗,狂风胜了,我无能为力,只有暗自拭泪。
  南村的一群顽皮的孩子跑过来,竟无视我的存在,蹦蹦跳跳地跑到我面前,抱起茅草就跑。任凭我呼喊,而他们却全然不理,一眨眼就钻进了竹林,消失在眼前,支撑我的只有手边的一根杖……
  天边的乌云霎时又直压过来,像墨一样黑,让大地透不过气来,一场骤雨已经逼近。我一歪一歪地挪进茅屋,坐在床上,倚着那已被娇儿蹬破的冰冷的被子。“哗哗——”大雨倾盆泻下,茅屋转瞬变为雨屋。雨,一直在下,黑夜降临了。
  自从背井离乡,到处流亡,从没有香甜地睡过。如今,心已湿淋淋,黎明究竟在何方?
  哪里能得到宽敞高大的房子千千万万间,大大地庇佑天下的贫苦人,使他们都有欢快的容颜,在狂风暴雨中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般?(谁“安稳得像山一般”?贫苦人?房子?怎么说才好?)唉!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么高大的房屋,就是我的茅屋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了!
  
  (二)雨夜长歌
  
  黄昏,天空一片阴沉,风愈发紧了。老人拄着拐杖倚在门口,浑浊的眼睛出神地凝视着屋檐下那盏慌慌张张摇晃着的油灯,单薄的衣衫被风撕扯得有些凌乱,花白的发丝向一边飘起,划过布满皱纹的脸。
  一切都静止了,老人依然塑像般伫立着,陪伴他的是那盏油灯,那间破屋——他的全部家当。
  突然,一阵狂风吼叫着扑来,油灯重重地晃了一下,在老人眼中烙下一抹,惊恐。他感到屋顶在微微地抖动,匆忙回身的一刹那,他看见那只家中唯一的茶壶狠狠地跌在地上,摔得粉碎。接着,是什么东西被卷走的声音。狂风的嘶吼让他什么也听不见,只看见一片草席从眼前飞逝,稀稀疏疏地散落下的稻草转瞬间又被卷向前方,向着浣花溪飞去,第二片、第三片……老人猛然间醒悟过来。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房顶掀飞了。一片片草席、一团团稻草,在风中狂乱地打着旋儿。老人踉跄着向前扑去,伸出手想要抓什么,抓到的却只有空气。他看到自己的草席,自己的房顶,(房顶能“挂”“飞舞”吗?应怎么改?)有的挂在树梢飘荡、有的随水而逝,有的在半空中飞舞……它们都在瞬间离开了他。
  远处几个调皮的孩子拾起了零散的稻草跑向竹林深处了。
  老人紧闭双眼坐在床头,皱起的眉微微颤动着。蜡黄的脸上渗出苍白的颜色。天色暗了下来,风也渐渐平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冰凉腐朽、令人心慌的味道。老人点上了房檐下的灯,仿佛要驱散那种味道,然而一切还是在平静中酝酿着。远处隐隐传来欢快的鼓声,这轻浮的夜,留给富人的是歌舞升平,而他的小油灯,无法驱散无尽的黑暗……老人摸上冰冷的床铺,薄薄的被子软塌塌地团在墙角,一灰块补丁几乎要掉下来,露出一团团的棉絮,带来的没有丝毫暖意,只有透彻心扉的冰冷。他静静躺着,听到远处轰轰的雷声,抬头,夜挤过薄薄的茅草攀在了房梁上。
  雨来了。
  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把黑夜紧紧地压在老人身上。老人被压得有些晕眩,依稀中竞看到自己做左拾遗的样子,国家、人民!是的,人民,他猛然坐了起来,眼睛刹那间变得明亮。病弱的身躯,残破的茅屋,冰冷的衣被,这是他拥有的,不错,但,他还拥有着心,火热的心!
  老人跳下床,走向了门口。黑夜与暴雨正吞噬着一切,油灯又晃起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老人情不自禁地念着,走进了雨中。雨点划在他的脸上、身上。但他一动不动,让它们去撕扯吧!心中的热驱走了一切。狂风又来了,油灯终于“叭”地摔在了地上,一切都黑暗了……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声长叹穿透了雨夜,刹那间,闪电劈开了夜空,照亮了一张坚毅的、苍白的脸……
  思考:1.能根据括号提示修改一下相关的句子吗?
  2.第二篇文章加入了原诗没有的内容,你觉得合适吗?说出你的理由。
  3.两篇文章,你觉得哪篇改写得更为成功,为什么?
  
  (三)风雨中的狂奔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憾事,人们对于它们往往无可奈何,甚至悔恨莫及。但憾事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活的触电,是未来的明灯。
  我生命中最大的憾事还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了。那时的我还是个顽童,住在南村。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做游戏,不幸的是,乌云背着我们早已悄悄地爬满了天空。刚开始号叫的风似欲吓唬我们,当我们意识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已经太晚了。伴随着一个照亮了半边天的闪电,这风与雨的战争打响了第一炮。刚刚还如牛毛般的细雨转眼间就变成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点,又被风斜着吹来,硬生生地砸在我们脸上。我们只是死死抱着一棵树,生怕被这无情的狂风卷下万丈深渊……
  突然,好朋友大叫了一声:“你们看!”沿着他的视线,借着露出半张脸的月光,(符合情境吗?)我看到了一团黑糊糊的东西,紧紧地缠绕在树梢上,“太棒了,是茅草!”
  于是,在暴风雨微微减弱之时,我们冲出了大树的保护,沿着茅草飞来的方向追了回去,因为有人断定,那儿还会有茅草。果然,这一路的水洼里、树梢上又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茅草。大家立马加速冲了过去,我定睛一看,前边果真有一间茅草屋。
  在茅屋下,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拄着杖,颤抖着双腿欲向上蹦,(能换个更合适的动词吗?)拦住那漫天飞舞的茅草。老人的动作毕竟不若孩童灵敏。小伙伴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