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徐 侠




  在知识爆炸、社会组织渐变成学习型、终身教育成为人生必需的时代,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有关自主性学习的特征描述,目前国内外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它的核心含义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阐述: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和他人合作好,能够自我负责;自明,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思,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差异,不仅自己拥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还向他人寻求帮助;自控,有长远目标,能够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有效监视、调控、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涉及人的情、知、意三个方面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和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社会工程,是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
  自信。自信不只是一种认知上的自我肯定,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积极体验,学生这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的肯定或赞扬。在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一种普遍的自觉行为,即有意识地不断肯定或表扬学生。例如《邂逅霍金》的教学。学生课前预习,阅读课文,提出大量有关霍金的问题,教师挑选其中七个主要问题,让全班学生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交流。学生每一次发言都受到教师不同方式的肯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一个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长期自觉地这样做,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总有偏爱好学生的自然倾向,对差生往往关注不够,差生容易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所以,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关注差生,积极寻找他们的优点,甚至创造机会,让他们显示出自己的优势,赞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是,教师避免问一些对差生来说可能有点难的问题,而有意识地穿插一些他们完全可以回答的问题,如对几种简单修辞格的辨析和记忆,让学生答对,以找机会表扬他们。我们不求差生在认知上一次有多大进步,但求他们每一次都有积极的变化。“我做的虽然还不够好,但是我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做得好。”从一些有效的教学案例看,教师坚持这样做,对差生自信心的培养极为有效,很多差生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事实证明:积极关注差生,让他们不断成功,是不只教成绩更教人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促成差生培养自信心行之有效的途径。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一做得不够理想,就丧失自信心,教师要暗示他们曾有过出色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解决眼前的难题。这种用过去积极的情感体验暗示、激励学生的做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种好办法,因为人对未来的自信是建立在已有的心理定势基础之上的。
  但是,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肯定或表扬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得很好,还要考虑到适时适度问题。在有些教学中,学生发言稍有心得,教师就会说“你真是天才”“今天你使我大开眼界”“我向你学习”之类的话,给人不知所云之感。更有甚者,学生发言是错的,教师也加以肯定。如《邂逅霍金》写到霍金在中国受到人们尤其是记者围观很狼狈。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权利是否受到尊重,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说:这是记者的职责;说明社会对他很感兴趣;记者应该拍他的演讲,而不是狼狈相;等等。这些都是一般性思考和发言,教师却大加赞赏:“你讲得真好!”等等,大有言过其实之感。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或表扬有点滥,效果不一定好。然而,这种现象在“多给学生以鼓励”的一片呼喊声中变得很普遍,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使学生辨不清真伪和是非。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肯定或赞扬要适时适度,对学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言论不仅不能肯定,还要客观地指出来。只要教师不带有主观责备的口气,是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如果学生很敏感,我们可以淡化处理,如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可以不追究,再去问另一个学生,从他人那儿寻找正确答案,这样错的学生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自明。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对自己不断加以反思的过程,发现自己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比较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有一种共同的过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每一门课成绩都优秀,这显然与以总分定入学资格的应试教育有关,实际上,它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极为困难的。这种苛刻的要求促使学生全力以赴奔考试,只知埋头做习题,而不问为什么,忽视对自己的反思。在特定时段特定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学生能否达到目标不只取决于目标定得高还是低,更在于自身潜能所能达到的极限,因而,认识自我,发掘潜能,对学生来说有无可辩驳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思,促成学生超越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和研究自己,这应该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加以不断反思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具体途径至少有以下几种:其一,比较。有比较就有思考,有比较就有鉴别。教学活动是一种多维活动,任何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都有多维参照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与参照系加以比较,研究自己。例如:同样回答教师的问题,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切中关键,有的游离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比较,让学生对自己相关基础、阅读及思考方法加以反思,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相互之间反思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读作品,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反过头来再更好地认识自己。例如:《望北平》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想北平”,学生莫衷一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对学生发问:为什么我们想北平想到的是故宫、长城等等,而老舍想到的却是蜻蜓、城墙、树等等呢?学生受到启发,重新研读课文,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老舍的“望”是有独特视角和深厚感情的。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作文往往空泛乏味就是缺少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感情。其二,开放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束缚,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背景中思考自己研究自己。实验表明:一次江南古镇的实地考察给学生带来的精神上巨大震动,是关在教室里学习《江南的古镇》所无法企及的,不论在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还是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开放教学不仅可以实地进行,还可以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展开。如一所普通高中所探索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网络教学,以往学生上该课时总是在应付,很难深入,这次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他们分成探讨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探究小说主题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资料,相互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超出预想的提高。其间,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和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进行研究。这次教学成为促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一个很好的案例。人对自己认识的程度依赖于环境给我们活动回应的广度和深度。其三,尝试。尝试是学生自我认识的一面很好的镜子。学生在头脑中的设想往往比较好,或者在取得了一定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