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作者:王 君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
  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
  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不太一样,那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也挺忧伤的,还是春天的景象,因为境界阔大,所以产生的忧伤就不会是“幽邃悄怆”。
  师:这个发现很有意思,这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了。景物的逼仄有时候会导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点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啊!就好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妙问自解:《在山的那一边》教学片段
  学习《在山的那一边》时,孩子们的提问一点儿也不浅薄。
  生:为什么不是“在山的另一边”而是“在山的那一边”呢?
  生:“那”有很远很远的感觉。
  生:我认为应该把“奔来”改为“涌来”,因为“涌”更有争先恐后的气势。
  生:不同意。“涌”是从下向上冒出来,海浪不可能是这样的。
  生:“奔”有拟人的味道,和前一句的拟人形成对比呢。
  生:“奔”的速度很快,也表现出了人的急迫心情。
  生:“奔”的方向性很强,目标很坚定。
  生:“奔”还和“海浪”的形态很相似。
  生:我喜欢最后那句的省略号,余味悠长,让人浮想联翩。
  师:让你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想作者一定是获得成功,走向了人生新境界。
  生:我喜欢“喧腾”这个词,如果换成“呼号”就差得多了。
  生:“呼号”也很美呀!
  生:不,“呼号”只有声音,喧腾既有声音又有动感。
  生:山怎么可能“铁青着脸”呢?
  生:这是写出“山”很严肃。
  生:这是拟人的手法。
  生:从另一个角度写出“我”受到的打击很重。
  生:这个拟人可能来自山是光秃秃的形象,这样写既符合山的特点又赋予了人的情感,很有表现力。
  生:这还既是写颜色,又是写神态。
  生:主要是神态。
  以上四个片段,或以比较搭桥,或以联想激情,或重视语境体悟,或侧重前后勾连,总之,都是以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为突破口,人得文字,又出得文字,所以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收获也都比较实在。对语文而言,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的美,就在这些枝叶当中了。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