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作者:王 君




  陈钟樑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这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声有色,不管学生的发言多么踊跃积极,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仅仅只是“虚假繁荣”了。
  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位,要求老师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尽可能地要能为学生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供学生曲径通幽。总之,老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语言品味”上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四个片段。
  最好的词语只有一个:《春》教学片段
  为了把《春》的“春雨图”一段上出新意,我进行了这样一次引导:
  师:请在“雨_____春”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表达你对这一段意境的理解。
  (生读书,然后纷纷上黑板填空,填出了唱、幻、润、冲、笼、淋、织等词)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评一评,议一议,你最欣赏哪个词语,或者你认为哪个词语不太恰当?
  生:我喜欢“唱”,多么美的词语啊,很有诗意。
  生:“唱”是很优美,可是和文中的意境不和,“唱”必然是有声音的,可春雨图分明渲染的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生:我也赞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夜怎么可能唱呢,一唱出来反而就破坏了安静和平了。
  师:那可不可以换一个词,既能表达唱的美,又不破坏静谧呢?
  生:用“吟”吧,也是很美的一个词语呢!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老师在黑板上作了修改)
  生:我喜欢“润”字,它和像“一层薄烟”的春夜很相配。
  生:我也喜欢,我想起了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掌声)
  生:是的,“润”字很安静也很温情。
  生:我觉得“冲”字有问题,牛毛一样的春雨怎么可能“冲”呢?
  生:“淋”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
  师:“冲”和“淋”完全相同吗?
  生:“冲”的气势太大,“淋”有一种狼狈不堪的感觉,这和温馨的春雨图都是不相配的。
  生:我还非常欣赏那个“织”字,她是课文中的原词,很轻柔,也很有动感而且特别富有诗意。
  生:“雨幻春”也很有韵味儿,它把那“一层薄烟”外的朦胧世界表达得形象深刻,让人浮想联翩啊。
  师:那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几个词语批注在文段的旁边。
  指甲之谜:《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片段
  教学进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这个孩子问:爸爸为什么要看他的指甲呢?我的心动了一下,我知道,又一个体悟语言的好机会来到了。于是让大家反复默读,然后开始引导。
  师:为什么这个时候爸爸要看他的指甲呢?
  生:表达沉默。
  师:这个动作和此情此景有关系吗?
  生(还是一优生):是不是爸爸的指甲长长了。(生笑)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甚至全文关于爸爸病情的发展。
  生:是不是爸爸因为生病导致指甲上有了病变,他看自己的指甲是因为他由此看到了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
  师:有点味道了。可是爸爸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他必须要通过指甲来告诉自己吗?
  生:应该知道。前文已经说“他看着我,摇摇头”了。他知道得很清楚。
  师:既然知道得很清楚,那看指甲就绝不仅仅是探测研究病情了。同学们,要注意后文中的这个“然后”啊!
  生:这个“然后”让我感觉到作者在强调爸爸在看手指甲的这段时间并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
  师: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目的并不在这件事上,那就一定是另有所想。同学们再联系英子前面对爸爸提出的要求想想啊!
  生:还要联系“他把脸转向墙边儿”这个细节,即使看指甲也不一定非要面对着墙啊!
  生:我知道了,这个时候爸爸心里一定非常难受,他看到自己的指甲想到自己的病又想到不仅不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甚至和女儿从此就生离死别了,他痛苦极了。
  生:他的眼泪一定就要涌出来了,但是他不能啊,不能让女儿看见啊,于是他就“转向墙那边儿”。
  生:他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控制住自己的泪水,所以他就以看指甲作为掩饰,其实他的指甲上什么都没有。
  生:我懂了,这不是看,这是藏,藏心中的悲伤,藏对女儿的不舍。这一个“看”,是对亲人的最深的爱和依恋啊!
  说“小”:《小石潭记》教学片段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学生已经基本能背诵和依照注释解释全文的基础上,我以“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小’”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来拓宽教学的境界,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
  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
  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
  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这个小石潭不拿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澎湃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水面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