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浅谈
作者:孙雪梅
一、紧扣教材,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数取材于课内,占80%左右,少数取材于课外,占20%左右。课外文言文的选文一般比较浅显,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好,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学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文言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书下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下面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具体说明。
(1)一词多义。这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如《桃花源记》中的词语有:舍:①舍弃,如“便舍船”;②房子,如“屋舍俨然”。寻:①寻找,如“寻向所志”;②不久,如“寻病终”。志:①做标记,如“处处志之”;②标记,如“寻向所志”。向:①从前的、旧的,如“寻向所志”;②对着,如“眈眈相向”。这是对一篇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语的整理,便于一课一课地扎扎实实地掌握。在具体复习时也可以就六册书所有篇目中的词语进行系统的整理,便于全面系统地复习。
(2)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如《桃花源记》中的“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鲜美”“延”等词语,应把握好它们的古义和今义,便于复习和记忆。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但它是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需将课本中一些重点的活用词加以了解,不必深究。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尽”的意思。
(4)通假字。初中三年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总共几十个,应当熟记,并且让学生掌握通假字读音规律:如果甲字通乙字,则读乙音。如“要”通“邀”,读作“yao”,邀请。
2.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在很多省市的试卷中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如甘肃省2005年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个题:“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这道题综合考查了“于”“之”“而”“亦”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就容易失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比如:“之”的用法:之: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时间、处所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作动词,到,往。如:“辍耕之垄上。”③作结构助词“的”,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④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⑤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⑥作宾语前置的或其他助词,不译,如:“何陋之有?”
3.文言句式的积累。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要着重复习。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加上判断词“是”。
(2)被动句。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现代汉语多用“被”表被动,而古汉语多用“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为乡里所患”(《周处》);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倒装句。倒装句有的是为了修辞的需要,颠倒了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4)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4.文言名句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要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背下来,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写错别字。
5.文化常识的积累。这些内容不一定直接考查,但是在文言文阅读中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比如古代礼俗名物、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法时节、历史地理、职官科举等,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积累。
二、把握要点,重视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翻译时可以采取“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不要把解释当做翻译。尽管我们在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根据句子的主要词语来翻译,但是,不要简单地根据句中的解释来翻译,而要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兼顾全句的意思,比如句式特点、文化常识等。2.注意词语的古今义。有些古今意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的考查点,需要在备考时进行整理和积累,牢固掌握,灵活翻译。3.注意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来进行翻译。此外,还要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翻译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和借鉴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复习的时候,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要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古文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我们应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文中的思想或所蕴涵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
三、利用诵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