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项链》课例点评等

作者:佚名

任何一个演员的眼球。教师的价值在于用他的精魂激活整个课堂,而不是抢学生的戏。这节课教师似乎没说几句话,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得非常充分,学生在不断地发现,在不断地补充,在不断地完善。需要老师出现时,他会适时说一句“还有其他原因吗?”“从何得知?”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会重新激起千层浪。
  刘霍红: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很会因势利导,巧妙过渡。例如,在分析老哥哥的性格时,老师在学生说出“老哥哥老了,打不过祖父”后,紧接着问“是不是说,如果打得过的话,老哥哥肯定是会打的?”一下子就让学生由分析老哥哥的苦难命运转到分析老哥哥善良麻木的性格了。
  刘笑天:教师老在喋喋不休,会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说不说,学生思维有时又会泛滥。这个分寸很难拿捏,但这节课做得非常出色。老师始终围绕文本做文章,包括最后的延伸拓展。学习方法和习惯十分重要,但它必须渗透在文本解读中,语文学习习惯的积累应以文本解读为基础,而不是倒过来,游离于文本之外。
  唐万山:引入臧克家先生的《老马》一诗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亮点。诗歌中老马这一意象与老哥哥的形象非常吻合,通过比较,学生心目中老哥哥的形象与老马的形象重合了,老马的任劳任怨、命运悲惨等特点使学生对老哥哥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像刘老师所说,在这堂课中教师非常注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紧密结合文本,说明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果。这都是一些很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坚持。
  刘笑天:这篇文章内涵很厚重,表达有韵味,这与臧克家的诗人本性及创作风格有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注重锤炼语言,反复斟酌品味。这节课在这一点上粗放有余,细腻不足。
  唐万山:《老哥哥》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比较好理解,但其中包含着浓浓的情感,因此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在,理解把握老哥哥的悲惨命运后,让学生深入感受体味作者对老哥哥的同情悲悯。而教师上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理解老哥哥的悲惨命运,却没有用思想情感去打动学生。仅仅是思考讨论是感受不到小说的情感的,只有通过诵读文本,在安静的氛围中才能感受得到。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诵读文本,课堂上只有讨论思考,看似热闹,但冷静地想一想,学生的收获也是有限的,这与教师的课堂设计有很大关系。
  
  《窗》课例点评
  
  张世鑫:本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师将缺少最后一段文字的材料发给学生,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时,让学生发现文章存在的欠缺,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补出结尾。学生对结尾的补充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出较为合理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嚏建筑:我对本课中师生的“文本意识”深为赏识,这是母语教学的“基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人物时,从关键词句人手,让学生体悟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如在评价不靠窗的病人时,教师锁定关键词“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性格特征。教师又让学生比较分析三句话:“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学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妒忌。
  张世鑫:另外,教师对小说主题的开掘准确到位,引导学生看到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刻哲理。小说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教师对“墙”这一意象的哲理意蕴做了准确的定位,在这里“墙”不仅是挡住视线的屏障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隔阂的象征。教师将小说的主题从一般人性的弱点上进行了升华,“窗”就有了独特的哲理意蕴,它是人的心灵之窗。教师化抽象的概念为形象的描述,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史建筑:在您说的这一环节中,教师提问“结尾是墙,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这一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效果极佳,既水到渠成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思维,深化了作品主题。
  张世鑫:教师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在“写”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写人物评语,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要点意识,又培养了他们评点写作的习惯。有感情的阅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读”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读出感情,读出节奏的变化,以读促学,以学助读,学生体悟到文本的内蕴,对人物的心理、性格也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史建筑:我感觉这节课还有一个成功之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采用了“自助餐”的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题型和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也是语言整合的过程,在对文本的挖掘中达到了“双赢”。第二题,深化了文本的主题,提高了学生的“内省力”。第三题,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本,一来学生对这种笔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来他们也会在写作中运用,从而提升了写作水平。
  
  综论
  
  史建筑:我对小说教学还有如下意见。
  1.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了“体验”作支撑,小说教学就丧失了真正的体味和感悟。
  2.重“情节”,也要重“细节”。舒乙先生曾说过“编故事易,编细节难”,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人体味文本的魅力,不管是大的“情节”,还是小的“细节”,只要走进去,那就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至今我难以忘记一些大师品读经典韵范例:夏丐尊先生引导品读<红楼梦)中黛玉的话“只刚读了‘四书”中的“只刚”;叶圣陶先生品味(社戏)中在戏台乱动的“红红绿绿”;汪曾祺先生品读(祝福)中“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的“剩”。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3.切忌将“小说要素”截然分开。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过渡语:“以上是人物的分析,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作品的情节”。我们不妨从创作与阅读的关系来分析,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本来浑然一体的诸要素,到了阅读过程中,为什么非要拆分得清清楚楚?即使拆开了,是否还有交叉或重复?我想小说的教学应该遵循小说创作的规律,否则,经典的作品会在我们的“精心”切割和分条缕析中,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