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美国学生也有“黑色七月”吗?

作者:黄全愈




  美国“高考”的“前哨战”
  
  都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
  从高三开始,矿矿就被数不清的考试折腾得上蹿下跳,他感叹道:“我觉得,美国的高中阶段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
  美国有没有“高考”?
  答案是绝对肯定的:“有!”
  矿矿就是被美国的“高考”折腾得上蹿下跳的。
  但是,美国“高考”的基本指导理念和具体的实行方式与中国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区别。
  2000年的秋季一开学,矿矿就上高二了。开学前,我们收到矿矿就读的高中寄来的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的重要活动时间表。
  在四页纸的活动内容中,我看到了一行字:10月18日考PSAT。
  由于美国的“高考”叫SAT,多加了一个“P”的PSAT,是美国的“高考预考”。
  我想,高二的PSAT,大概不会像初二那样不当一回事吧。
  出乎我所料,矿矿就读的私立高中根本没把PSAT当回事(一般的公立高中就更可想而知了),把10月18日的考试不分轻重地夹杂在一大堆“无足轻重”的活动中,事前既不组织学生准备,连必要的提醒也没有。问矿矿,一问三摇头;叫他去问老师,老师竟然也一问三不知。要命的是,考试提前到10月16日进行,也没有一个正式的通知。试卷一发,大家就坐下来做题。
  既然学校不重视,我以为不过是拳手登场前“抱拳拜四方”一类的亮相动作而已,因为这种PSAT到了高三,还得考一次。
  2000年10月份考完试后,我们也就忘了这件事。结果,到了2001年,大约是二三月份,矿矿开始陆陆续续收到许多大学招生办公室寄来的信件,其中包括所谓的新“常春藤”和老“常春藤联盟”名牌学校的来信。
  其实,矿矿这次的PSAT成绩并不好,在120万考生中排座次,尚未达到98%的优异档次。
  PSAT成绩越好的学生,得到的名牌大学来信越多;PSAT成绩差的学生,在高二阶段,恐怕根本无校问津。
  美国“高考”的“前哨战”提前三年进行,其激烈程度,似不亚于中国。
  最令人深思的是,面对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如此诱人的名牌大学的“早恋”,绝大多数美国家长和孩子不为所动。连我这个搞教育研究的家长都不禁“怦然心动”了,矿矿竟然也在不为所动之列,该玩的时候照样玩他个昏天黑地,不该玩的时候也偷着玩。
  当然,也有“蠢蠢欲动”的家庭和个人,但数量不多。这数量不多中的多数又是亚裔。有个比矿矿高一个年级的印度小孩,PSAT考了满分,又上电视又登报。说起来,矿矿也尊重这个印度小孩的“死读书”精神,但要矿矿向人家学习,他耸耸肩,不置可否。
  
  考试为了啥
  
  为什么美国的考试和中国的考试如此不同,这个问题确实发人深省。
  让我们先来谈谈考试的功能。
  考试的功能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检测教学效果,监督学生学习,测量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一位读者给我来信,谈到她儿子考不上小学的离奇经历。小峻(化名)上幼儿园,很爱玩,是个快乐的男孩。当妈妈的也没逼孩子学数学、认字什么的,她想让孩子在幼儿园时多玩一些,等到小学再开始学习。谁知到上小学时,学校要求孩子参加入学考试,内容从两位数的力D减法到笔划繁多的生字。小峻不懂两位数加减法,也不认识字,连什么是考试都不知道。天真的孩子在试卷上随意涂鸦一番,总算是没交“白”卷。结果孩子“小考”落选了,学校拒绝录取小峻,理由是成绩没上线。读者用一种滑稽、调侃的语气给我写信,但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为孩子感到悲哀……
  矿矿到美国不久就进了学前班,上小学前,也经历过一次入学考试。那应该是矿矿经历的第一次“统考”——Metropolitan ReadingTest。
  关于这个入学考试,我们一无所知。开家长会时,老师拿出矿矿考试的成绩表,给我们分析矿矿在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长处和短处。矿矿当时刚来美国不到一年,说梦话时用的还是汉语,一切尚处在适应阶段。矿矿在那个考试中表现出明显的语言差距。根据这个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校专门派了一位英语老师给矿矿一个人上小课。一年后,矿矿的英语突飞猛进。一年级的老师特米尔太太给矿矿的评价是“非常漂亮的书写,优异的发音和阅读”。
  同样的入学考试,一个把孩子拒之门外,一个帮孩子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助孩子进步。
  这两个小小的故事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的不同。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检测只是手段,因为面对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有很多目的:发现问题,改善之;发现人才,选拔之;发现特长,培养之……当然,也可以包括择优汰劣这一目的。但那不是考试的功能,考试只显示检测的结果。至于怎么处理这些结果,与考试功能无关。
  当我们把考试这个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变成整个教育中唯一的目的时,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
  我们的问题是:把检测和淘汰混为一谈,甚至用淘汰来代替检测。
  如果我们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潜在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掘,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考试显然是帮助个人发展的检测工具。当考试变成择优汰劣的机器时,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就异化了。
  
  美国的统考多如牛毛
  
  比较中国学校和美国学校的考试,我发现,美国学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短,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反,中国学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长。中国的高考,让高中生用高三这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而美国大多数学校在“高考”(SAT)来临前,只在学校每月例行简报中提醒一声而已,不占用任何课时,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准备考试。
  在中国,由于考试的功能异化成择优汰劣,考试就变成了学习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一切围着考试打转转,造成了教育的本末倒置,使原来意义上的学习一考试,变成了考试一学习。
  美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学什么,考什么。
  中国学校的教育机制是考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考什么,是考试为教育服务。
  考什么,学什么,是教育为考试服务。
  多么触目惊心的考试异化导致的教育异化!
  许多中国人以为美国没有统考,美国孩子考试少。实际上,这是一种以为素质教育不用考试的误解。
  我手头上保存了矿矿从小学学前班一直到高中毕业的全部考试成绩报告单。所有的考试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日常考试。这一类成绩单反映的是孩子在某一段时间里的学习进展情况。第二类是资格考试。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资格考试。第三类是各种各样的水平测试。水平测试都是全国性的统一考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