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给“语文素养”一个界定

作者:雷良启 李 重




  先来看这种能力自身要素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能力要素的相互依托和作用上。在语言运用中,语言能力(即①中的静态语言知识)没有自己纯形式的表现,它总是通过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即②③④)呈现出来的。而这后三个方面的能力也是你我互渗、相互为用:对言语行为及其变体的把握(②)是在运用语篇(③)中实现的,又必然受到策略运用(④)的调节和制约;运用语篇(③)其实是在策略能力(④)的作用下运用不同语体实施种种或单一或复杂的言语行为(②);而策略能力的运用(④)显然就是将一定的语言和副语言手段或成分运用为特定语体形式(②)的语篇(③)以完成特定的言语行为(②)过程中不断作出的调节和选择。看上去,这是从不同角度的同义反复,但恰好说明,无论从哪个要素人手都必然牵连起别的要素,恰好说明这种能力所有要素的一体性联系。
  再来看这种能力是怎样与其他因素联系,形成整体性语文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能力要素的有机结合,看起来是对语言和言语形式因素的运用,但是,这种运用正如前已指明的,是在“语境”“角色”和“交际目的、意图”等共同作用和参与下“创造性”的运用,这就必然会指向、牵连和神摄到相关的其他(即人文)因素:“语境”是以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为底蕴、以百科知识为基础的语境;“角色”是由特定身份和当前的动机、对他人和事物的社会取向以及个人品质、性格等构成的情感态度还有既定的思维能力和特点所规定的角色;“运用”也就必然是受“语境”和“角色”所制约,由特定的“交际目的、意图”所支配,与认知思维过程相伴相随、相互“实现”的运用。而前已指出,“运用”又具体表现为上述四个方面能力要素有机结合的语言和言语形式的运用。这样,人文性因素自必合乎“天然”地会深深渗透和表现到所有语言和言语形式中来,支配、调节和制导它们的选择与组合。仅从这样简略的推导,我们也不难看到,语文素养不但是诸多工具性、人文性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且还能看到这个整体内部主从清晰的层次关系:运用语言的能力要素及其联系处在核心层或表现层,人文性要素及其联系处在支撑性的外围层或内隐性的基底层。
  也许还有必要指出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中的“语言”这里显然是指母语;运用语言的能力中的“能力”也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样,是在习惯的养成中提高的。这样,课标罗列的第一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课标未予罗列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都不会是牵强附会的外加而是作为有机的组成成分顺理成章地融入在语文素养的整体之中。
  以运用母语的能力为核心和基本方面,由工具性和人文性因素错综复杂、严整有序的统一而形成人的运用母语的整体素质。这就是本文根据对象的本质特点和本来面貌,从对象发生的角度重新界定的“语文素养”。
  
  三
  
  对课标中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势必连锁性地引发对课标其他内容的新的解释,有的甚至还有必要作适当调整。比如,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见“课程性质与地位”),就应作出与本文界定的“语文素养”相一致的理解。?既不要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也不能把它凌驾于工具性、交际性之上”,两者均统一于培养运用母语的“交际能力”。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见“课程性质与地位”),就不应视作功能并重,而应强调以发展运用母语的“交际能力”为核心功能,相关地带起其他功能(对此,张志公先生曾一再申说)。对课程总目标的规定,恐怕也不能像现在这样一字排列十条,而应当根据语文素养诸多要素的主从关系和内在联系,突出运用母语的能力目标,有总有分地安排其他相关目标。诸如此类的解释和调整,对于从总体上提高课标的科学晶位,是很有裨益的。
  对“语文素养”的界定,可望使之由一个常识性概念提升而为能够大体反映对象自身本质和面貌的科学概念,这对大面积的教学实践更有现实的意义。这些年来,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质”再到这个“语文素养”,指导教学一线的核心概念走马灯似的一个取代另一个。伴随取代,又总是煞有介事地大力推广,又总是无休无止的争论和纠缠。这样反复地折腾,让躬耕教坛的语文教师们无所适从,使语文教学难以走上常轨和正道。反思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相互挤兑和取代的概念及其相关基本范式都是从经验性常识概念的武库中找来的兵器,缺乏严密的学理论证和支撑,可以新鲜一时,难保长久的战斗力,一件不行,只得再换另一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有科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基本范式作为自己的理论武装,庶几可望走出反复折腾、屡遭诟病的悲哀。这也正是本文界定“语文素养”的苦心所在、目的所在!
  ①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7
  ②[英]尼尔.史密斯、达维德尔·威尔逊《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第35页。
  ③参见[苏]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他认为“思维是通过言语才开始产生并存在的”,“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6页、第136页。
  ④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语言文字应用》,2002.1
  ⑤张志公、庄文中《工具性.实用性,现代化》,《语文学习》,1996.11
  ⑥概念有“常识概念”与“科学概念”之分,“常识概念”经过严密的推导和论证可以改造成为“科学概念”。详参徐默凡《论语境科学定义的推导》,《语言文字应用》,2001.2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330027
  江西旰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3300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