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说“屏”》实录

作者:余映潮




  生:第一段我选的是“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第二段是“屏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第三段我和他选的一样;第四段是“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师:你选择得比较准确的是第二段,第三段你们两位同学选得都有问题。你们看第三段的前面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话,它能够概述全段内容吗?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我觉得第三段应该选“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师:好,概括一下写的是什么?
  生:屏的分类吧。
  师:分类,把分类再说准确一些,对,是种类。
  生:我第一段和他们选得不一样,我选的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师:作者这段话的主要用意就是表现这屏太美了,这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美。
  生:我觉得第一段中应选的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师:“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总说屏的特点,也很好。还有什么?
  生:我选的第四段和他们不一样,我选的是“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你为什么要批驳原来那个观点呢?
  生: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错误,我就觉得我对。
  (生笑)
  师:行,还有吗?没有了?那我说我的观点。你们很了不起呀,已经能够从课文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了,只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就能把全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了。
  (师投影展示并解释)
  师:“屏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这是总体说明屏。说明一下,那位同学说的“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这句话也可以。这是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屏。然后说的是“屏的作用——分隔、点缀、挡风’。作用之后是“屏的种类,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然后是屏的设置,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安放才是最得体最漂亮的,要讲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在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第五段说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现在我们把前四段的内容总体看一下:什么是屏,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的使用。每一段话都说明一个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构成全文,这种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好,我们已经提取了全文的基本信息。下面是一个更难的练习,选一个美段品一品。现在把我们的视点放在第一段上面,大家读一读,看能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朗读课文时语气很平淡)
  师:停,刚才的朗读有问题,你们听老师读一遍。
  (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
  师:注意,读这样的段落一定要有一些情感在里面,下面请各自体味,各自通过大声朗读来体味这段文字中的情感,开始。
  (生各自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好,下面就来欣赏。这一段话值得欣赏的地方很多。欣赏时要注意到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大家要品味一下哪些字词句用得好,可以说理由,也可以不说理由;第二个层次,可以探究一下句子的深层含义,找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在纳凉的时候,母亲总要背诵唐人的诗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呢?背后一定有意思的。所以我们的欣赏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浅一点的,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用得好;一个是深一点的,要看它文字背后的意思,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好,开始认真思考。
  (生思考,师巡视指导)
  生:我选的句子是“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句话中他引用了杜牧的诗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意境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你的表达很不错,用词也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简言之,这句话的好处就在于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并且意境很优美。这句话还有可以赏析之处。
  生:我觉得“总”字用得比较好,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经常受这种诗意的熏陶,所以对屏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后来对屏的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描写。
  师:你的体会太深刻了,大家听老师读这两个短句:“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母亲总要背诵……”“很”“总”其实都是情感的抒发,你说得非常有道理。继续。
  生:我品味的也是这一句,加上前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自己也有一点看法,就是说通过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说明屏古往今来一直是被人们所崇尚的。
  师:这里面已经有了第二层意思了,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好用具。哪一位再谈谈其他的地方。
  生:我品味的是文章中的“巧”字,“巧”字把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表现得很充分。
  师:这个品味很到位了。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觉得“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这句话中“神秘”“似隔非隔”和“微妙”这几个词用得不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微妙,也就是玄妙、不清楚,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词用得太漂亮了。还有吗?
  生:我品味的词是“不禁”,写出了作者不由自主地就心生向往之情,表现了古代的屏非常具有吸引力。
  师:品味得很准确、很到位。
  生:我选的是“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表现了咱们的屏从古到今对外国人的吸引都是相当大的。
  师:对,从国内写到国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是表现了我们的屏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好东西,说明外国人很崇尚它,写出了屏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品得很好,还有吗?
  生:我选了一个“似隔非隔”,因为通过这个词写出屏的一种朦胧感,把空间分成两部分,通过这个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众生笑)
  师:我替你补充,是聪明才智,智慧。现在我们再来简单体会一下第二层次的内容。母亲为什么能够背诵唐诗呢?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还有“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后面那句话我觉得是表现了屏的影响力非常大。
  师:不准确,再想想,因为研究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