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说“屏”》实录

作者:余映潮

古代建筑表明了作者……
  生:喜欢屏。
  师:是喜欢屏、向往屏吗?
  生:说明了作者的职业和身份。
  师:对,身份。作者就是一个研究古代建筑的学者,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母亲背诵唐诗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作者的家庭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师:对,表明他是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母亲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大家看,背后隐藏的意思就出来了。还有“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现了作者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师:对,饱读诗书,作者的文化修养也很高。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段值得品味的地方。(师投影讲析)
  师:第一,美在用词非常雅致,比如纳凉、销魂、向往之情、微妙、擅长等。第二,美在虚词中的情感表达,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比如“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第三,美在赞叹话语的运用,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一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很多。第四,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意了。还有就是老师刚刚讲的,语言的表达作用,揭示了作者从小就是在一个有文化的氛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己喜欢读书,而且自己的专业是研究古代建筑。第五,美在精妙的概括,比如“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此外,还美在这一段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并且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还美在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最后还有它的层次美,你们看:先是“童年”,然后是“后来”,再就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三个层次,就写出了作者从童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感受屏、研究屏这样一个过程。以上,就是这段话值得品味赏析之处,所以老师说这段话意味无穷。这就是精读,精读就要把文章的表面含义、一般含义不回深层含义都品味出来。
  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个重要练习,其实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通过精选词语,我们增加了积累;通过精选句子,我们提取了文章的信息,理解了全文的内容;通过精段赏析,我们能够提高品读欣赏课文的能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非常的努力,谢谢大家。
  
  点评:
  引领学生“美读”文本
  陈树元:目前许多语文阅读课缺乏引领方法,要么放任学生自读,学生往往抓不住文本要领:要么牵着学生去读,学生只好跟着教师被动地走。而余映潮先生运用“精选”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教法很值得推崇。它从学生阅读实际和文本特点出发,通过几个“精选训练”进行教学,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便于操作,效果不凡。
  郭英凤:确实如此。该课例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并将美育贯穿始终,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生机盎然。语言欣赏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余先生注重挖掘说明文的语言美,精心设置了“读一说一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理解品味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对于语言的品味,我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余先生在词语品读和总结语言欣赏的五个方面时注意了词语的雅致、优美,却忽略了说明文语言美的本质——准确美和科学美。事实上,说明文语言之所以美,在于它准确地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的真知。本文毕竟首先是说明性质的文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准确、缜密的语言表达应成为教学的一大重点。
  陈树元: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不过,我也认为,美教,还是应该努力体现文体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读懂同类文章的途径和方法。
  河此沧州市教研室 061000
  河北沧州布三中 06100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