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从《茶馆》看老舍“小说式戏剧”的特征

作者:戴孟姣




  
  任何一种独立的戏剧体系,都有它独到的观念和技巧。我国古典戏曲追求“写意性”,把动作、舞美等“虚拟性”奉为原则。老舍坚持“小说式”戏剧观,因此他的戏剧技巧也是“小说式”的。老舍的成功剧作,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情节中常常闪现出几个出彩的典型场面,这正是他选择与安排典型场面的戏剧技巧。
  就情节的整体而言,《茶馆》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典型场景却异彩纷呈:如庞太监买媳妇(第一幕)、两个逃兵欲取一个老婆(第二幕)、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第三幕)。“庞太监买媳妇”这个事件比“鸽子事件”、康六卖女等事件更显荒诞;“两个逃兵欲取一个老婆”这个事件比错杀刘麻子更让人啼笑皆非;“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这个事件虽不及前两者怪异,但对正常的生活逻辑来说,也够荒诞不经了。老舍在每一幕中都精心选择与安排这么一个荒诞怪异的场面,使其凭借荒诞怪异而分别成为每一幕中的“戏核”,成为社会的缩影。这些典型场面,不仅增加了《茶馆》的传奇色彩,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而且对突出剧本表现三个时代衰败、没落、腐朽的立意和全剧的主题,也具有深刻意义。老舍在许多剧作中都自觉地选择与安排典型场面来丰富剧情、刻画人物、烘托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这些典型场面就没有老舍的戏剧。
  
  四、语宫求“开口就响”。
  
  老舍剧作的“戏剧性”,除了体现在“选择与安排典型场面”上外,还体现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运用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是老舍“小说式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老舍淡化戏剧的情节与冲突,可是他剧作中的人物却棱角分明,其原因是什么?可以从老舍有关戏剧创作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老舍在《(龙须沟)人物》中说:“我写惯了小说,我知道怎么写人物。一个小说作者,在改行写戏剧的时候,有这个方便,尽管他不大懂舞台技巧,可是他会三笔两笔画出个人来。”老舍在《戏剧语言》中说:“第一是作者的眼睛要老盯住书中的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事无大小,都是为人服务的。第二是到了适当的地方必须叫人开口说话,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从两处记载来看,老舍用写小说的经验来写剧作中的人物,即“要紧盯住人物”和“人物开口就响”。
  “人物开口就响”,这是老舍剧作中刻画人物最重要手段。《茶馆》中前前后后七十余人登场,有名有姓的人超过五十,如果靠情节和冲突来塑造人物;是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幕戏里可以完成的,可老舍却在短短的三幕戏里使每人眉眼分明,无不是借助小说式“人物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主要人物自不必说,就是登场只有两三句话甚至一句话的人物,也因他们“开口就响”而使人记忆犹新。
  请看第二幕中的“报童”登场后的语言:
  [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瞻,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
  报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报童 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 走!不瞧!
  报童 掌柜的,您不瞧也照样打仗!
  请再看第一幕中的“卖挖耳勺的老人”登场后的语言:
  [老人进来,拿着些牙签、胡梳、挖耳勺之类的东西,低着头慢慢地挨着茶座儿走;没人买他的东西。他要往后院去,被李三截住。]
  李三 老大爷,您外边溜溜吧!后院里,人家正说合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松二爷 (低声地)李三!(指后院)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要这么拿刀动杖的?
  李三,(低声地)听说是为了一只鸽子。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好,(问老人)老大爷您高寿啦?
  老人 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唉!
  (慢慢走出去)
  “开口就响”的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老舍在《戏剧语言》中说:“说什么可以泛泛交代,怎么说却必须洞悉人物性格,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说什么可以不考虑出奇制胜,怎么说都要求出语惊人。”按老舍的说法,“说什么”只传达了内容,而“怎么说”却显露了性格。报童的话——“掌柜的,您不瞧也照样打仗!”——饱含着报童对战事的冷漠,对生计的关心;卖挖耳勺老人的话——“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饱含着老人自身的辛酸和对世道的不平。这样的语言,虽只一句,但因在“怎么说”上精心锤炼,所以具有“掏心窝子”的效果。
  浙江宁波闹第三中学 3150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