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从《茶馆》看老舍“小说式戏剧”的特征

作者:戴孟姣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老舍先生的“小说式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戏剧理念和表达技巧。下面以《茶馆》剧作及其创作来简要谈谈老舍“小说式戏剧”的特征。
  
  一、构思重“人物塑造”。
  
  “结构第一”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征。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就视“结构为第一”。他认为戏剧结构“如造物之赋形”,必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就已考虑。所以我国传统的戏剧首先重视结构安排,人物只是在结构中自然带出。
  老舍“小说式戏剧”的基本特征是“人物第一”。他在《我的经验》中说:“我在构思的时候是先想到人物。”老舍以人物为核心来构思戏剧,为了人物甚至可以牺牲情节,这是老舍处理情节与人物关系的原则。他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又说:“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那件事儿。……有了人物,故事自然也就出来了。”在老舍看来,故事(情节)是人带出来的,这正说明老舍的剧作是重视人物塑造的。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老舍对“如何处理人物与剧情”这个问题的回答更能说明“人物第一”是老舍戏剧创作的基本特征。内容如下: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以事为主。(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
  老舍“小说式戏剧”不仅变“结构第一”为“人物第一”,而且变“一人一事”为“一(多)人多事”。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有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李渔的理论代表了我国传统戏剧贯串剧作始终的“一人一事”结构的理论。传统的戏剧理论认为,戏剧可以描写许多事件,乃至错综复杂的事件,但必有一事是主要事件,主要事件是贯串戏剧的始终、并规定或制约其他事件的,此所谓“一人一事”式结构。为此,传统的。戏剧理论家明确反对“多人多事”式结构,也反对“一人多事”式结构。
  然而;老舍的大部分剧作不是“一人多事”式结构(如发表于1941年的《面子问题》),便是“多人多事“式结构。《茶馆》中人物七十多个,事件有二十多件。哪个人是主人公?哪件事是主要事件?无法确定。这一类戏剧的结构,在理论上,一般被称为“人物展览式”结构。曹禺的《日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属此类结构,但人物之多,事件之繁,《茶馆》绝无仅有。可以说老舍“小说式戏剧”的这种结构与传统的“一人一事”结构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茶馆》曾受到一些传统理论家的委婉批评。如李健吾说:“《茶馆》是‘图卷戏’,是三组风俗画。每幕每场都是珍珠,不是波浪。本身都很好,但不能向前推动。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感情、事件,只有重复的情境。”甚至有人向老舍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老舍对这些批评和建议,表示理解,没有接受,他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是这样回答这些批评和建议的:
  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人霸占就已垮台了。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淡化情节、重视人物,成就了他的“小说式戏剧”。
  
  二、情节轻“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征。尽管戏剧理论家们对“戏剧规律”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戏剧都以冲突为对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戏剧理论家们认为戏剧冲突不仅是戏剧的要素,而且贯串情节始终、具有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冲突论”所谓的“冲突”,要求在诸多冲突中必有一对冲突是戏剧的基本冲突,它贯串始终并制约其他冲突,是全剧主题与结构的脊梁。而老舍的剧作却反其道而行之,重人物塑造,轻剧情冲突。他在《闲话我的七个话剧》中说:“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老舍所说的“打架”,即是对”冲突”的通俗说法。因此,老舍戏剧尽管人物生动、性格鲜明,但几乎没有一部剧作符合“冲突律”。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老舍的戏剧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物之间无任何冲突。其实,一般意义上的“冲突”俯拾皆是,而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他的许多剧作都不具备。
  如《茶馆》第二幕中,有以下情节:
  1.开头到“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2.“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王淑芬的埋怨)
  3.“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难民散去”(写巡警助王利发打发难民)
  4.“怎样阿?六爷!”到“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巡警和大兵的敲诈)
  5.“您慢走”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唐铁嘴租公寓)
  6.“自言自语”到“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
  7.“这小子”到“同宋恩子下”<写宋恩子和吴样子的敲诈)
  8.“刘爷,茶喝够了吧”到“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
  9.“王利发和崔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到“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崔九峰的绝望)
  10.“宋恩子、吴样子又回来了”到结束(写刘麻子的下场)
  在这些情节中,一般意义上的“冲突”有:王利发与李三的冲突、王利发与王淑芬的冲突、王利发与难民的冲突、王利发与大兵的冲突、王利发与巡警的冲突、王利发与唐铁嘴的冲突、王利发与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冲突、刘麻子与宋恩子和吴样子的冲突、康顺子与刘麻子的冲突、崔久峰与秦二爷的冲突、老陈和老林与宋恩子和吴样子的冲突等,但没有一个冲突贯串情节始终。
  
  三、技巧选“典型场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