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自觉

作者:黎小敏

动机,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
  其次,挖掘语文的科学和人文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材内容充满了科学的和人文的气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这一独有的魅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论教材中文学的或者是科普的文章,都有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因素。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因素,就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再次,倡导合作学习。一般课堂中存在三种群体学习气氛,即自学、竞争和合作。在自学占主导的课堂中,奖励的基础是自我改进,强调自己目前成绩与过去成绩的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故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因为努力总会带来个人或多或少的进步;竞争或比较为主的课堂则意味着,一些人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其他人的失败,这尤其是对那些不易获得成功的学生来说,就很可能产生消极防御行为和消极情感,从而削弱其学习动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评价的基础是集体的共同成果,集体成员共同分享成功与承担失败,因而它激发的是一种共同努力,对集体负责的道德义务的动机。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把个体问的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既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对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保护作用。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缺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提供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促进学习动力内化。
  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被引发起来后,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成为培养语文学习动机的关键。首先要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表扬的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对学生来说,没有比得到老师的夸奖更能鼓舞人心的了。肯定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升华。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评价要及时。及时的评价才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评价对学生产生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其二,评价要恰如其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其三,评价内容要具体化。教师应尽力发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具体的“闪光点”,要具体地指出其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并勉励其改之。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进一步学好的信心以及努力改正不足的愿望。其四,要把多种评价方式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传统评价的一个重大缺陷是评价形式单一,即只注重对学生和学习结果(分数)的评价。要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必须将多种评价方式优化组合。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提高自我效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其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语文。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有效策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学习的人,或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就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向他们灌输知识,殊不知,其结果只会使他们越来越被动,甚至对语文学习越来越反感。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的理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我国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拉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所以,掌握和使用语文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过程。教师结合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帮助他们掌握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的一般策略和调控策略,掌握语文学科如阅读写作等问题的特殊策略等,对学生改进语文学习肯定是大有益处的。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语文学业的成功得益于语文学习策略的运用,就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动机,并进一步改进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一般而言,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的学生都有较高的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并且,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运用的成功一般会导致学生的高自信,因为语文学习的成功是在学习者有效的控制之下取得的,学生一般将之归因于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保持对语文学习的较强动机;而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则倾向于将之归因于语文学习策略方法的不当。
  5.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创造语文学习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学生寄以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励学生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通过实验证实的一种现象。1968年他们来到一所学校,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试。然后把一份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个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定的,根本不是依据智能测试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进行智能测试时却出现了奇迹: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仅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培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教师要重视教育期望的动力作用。教师首先应该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在语文学习上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可能,并明确地向学生表达出真诚和美好的期望,激励师生双方努力上进,如同魏书生老师那样,相信差生都有一个积极上进的自我能够战胜另一个消极的自我,因而差生在他班上也都能不断进步,并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觉性。
  6.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保持语文学习的动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成功和失败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自信心、学习活动的坚持性以及对继起活动成功的期望,并影响今后学习动机的强度。归因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表明,能力和努力是各种因素中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进而有助于以后的学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容易使人感到无助,导致学生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听之任之,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容易使人感到内疚,并能激发他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通过努力来改变目前的境况。可见,积极进取的归因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保持、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因势利导,培养和保持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