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细读四婶

作者:沈坤林

读,也许我们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令人信服的依据。
  (学生再读,讨论)
  生:四婶“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了”,这一句中的“便”表示是紧接着的事,说明四婶是爽快的。
  生:是的,不过,四婶如果想都没有想就爽快地答应了,才是有怜悯心的。
  生:对了,对了,我想通了,鲁迅真伟大!(众笑)老师不是提醒我们注意标点符号吗?如果把“眼圈就有些红了”后面的句号改成逗号,这样就行了。不,不,(众笑)还有再把“她想了一想”一句去掉就行了。这样就表示四婶一听就爽快地答应了。
  (不少同学点头)
  师:愿闻其详。
  生:老师,我能不能把我改的念一下?
  师:当然可以。
  生:“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了”。这样是很连贯的话,一看就可以看出四婶不想别的,就是因为感动而马上叫祥林嫂留下来了。可是原文,“眼圈就有些红了”后面是句号,句号表示前后说的不是一回事,眼圈红与叫她留下没有必然联系。
  (不少同学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原文读一下,把这个句号的间隔读出来,可以夸张一点。(生读)
  师:很好。有同学还想提出不同看法吗?
  生:这段话中说“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写得也很有味道。
  师:这味道怎么说?
  生:一方面表示她终于又做成了一桩买卖,另一方面也印证四婶并不是因为怜悯祥林嫂而留下她。
  师:为什么?
  生:卫老婆子对四婶也应该是了如指掌的,四婶留下祥林嫂就是因为祥林嫂“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了,她针对四婶心理的攻关终于又成功了。
  
  二、四婶的人格基础
  师:看来,卫老婆子真是厉害,她早已摸透了四婶的心思,那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其他的有关内容,深入了解一下四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她有没有“真心怜悯祥林嫂”的人格基础。
  课文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卫老婆子喝得醉醺醺与四婶“说祥林嫂交了好运了”这一部分。
  下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下。(学生朗读)
  师:这里,卫老婆子说得有声有色,四婶听得有滋有味。我们可以从四婶的反应中看出些她的为人吗?或者说她内心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私下讨论)
  生:我觉得四婶这个人很喜欢打听人家的隐私,所以连着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呢”。
  生:卫老婆子一再卖关子,四婶好奇心很强,可能是这样的“太太”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造成的。
  生:我觉得,四婶一再问祥林嫂“后来怎么样呢”,并不是四婶爱打听或者无聊得很,而是自私,她只是想到自己还有没有希望再雇到祥林嫂。所以当听到“她真是交了好运了”时,四婶“绝了望”,“从此以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所以四婶这样自私的人是不可能真心怜悯祥林嫂的,如果有一点关心,就应该不但关心祥林嫂被卖的事,也更应该关心她过得好日子。
  师:这位同学谈得深刻。四婶关心的并不是祥林嫂的幸福生活,而是她自己的佣人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四婶在这部分中还有两句似乎是说了一半的话。
  (投影)“阿呀,这样的婆婆!……”
  “祥林嫂竟肯依?……”
  我们从中又能读出点什么呢?你能透视四婶的内心世界吗?
  (学生议论纷纷)
  生:我说前一句。四婶实际上是说,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婆婆,竟然把自己的儿媳妇卖了挣钱!说明四婶还是有点是非观的。
  生:我觉得,四婶实际上脑子里还有一种对家长制的认同。虽然卖媳妇不应该,然而人家毕竟是婆婆,怎么处置媳妇是她的权利。
  师:好,这位同学说得很专业。对第二句该怎么看?
  生:四婶问,祥林嫂竟然肯依?照四婶的意思,按常理,祥林嫂是不应该依的。
  师:再细想想,四婶依据的是什么,把省略号省略的话补出来看。
  生:省略的话是:祥林嫂倔得很,她肯定不会依的,你卫老婆子说的是真是假?
  生:在那样的社会里,一女不能嫁二夫。我觉得,四婶没说出来的话应该是:祥林嫂是一个嫁过人的女人,女人要守节,怎么可以依呢?我认为这就是四婶脑子里的常理。
  师:老师也觉得是这样。这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社会中,就是像四婶那样看起来还是有点善心的人实际上也不是真正同情祥林嫂的,祥林嫂的生存环境实在太恶劣了。
  
  三、生成拓展
  刚才我们一起细读的第三部分,常常是被读者忽略的。照理,祥林嫂交好运的故事,只要略带交代一下就行了。鲁迅特意单独安排这一部分,一定是有深意的。联系全文来看,思考得细密一点,我们能不能说说这一部分的作用?
  (学生再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交流)
  生:安排卫老婆子来拜年,再说到祥林嫂,可以更扣住“祝福”这一题目。
  生:可以把四婶写得更丰富,这一点我们上面讨论过的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看出卫老婆子是怎样的货色。
  师:卫老婆子是怎样的货色呢?
  生:见利忘义,势利,讨好四婶,还有点狡猾,老是卖关子,吊四婶的胃口,反正她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生:我觉得卫老婆子说的肯定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师:但能不能透露出一些社会现实呢?
  生:从卫老婆子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女人往往也是害女人的帮凶。这是最可悲的。
  生: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什么的,“就完事了”,这些话透露出当时社会对女人是多么的残忍。
  生:还有,卫老婆子说“太太,我们见得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说明像祥林嫂这样命运的女人还有不少,祥林嫂只是一个代表。
  师:看来,只要我们细读,还是能读出不少东西。从全文结构上来看,这部分还有些什么作用呢?
  生:整篇小说很沉闷的,这部分却很有点轻松,这为接下来祥林嫂再次上门的悲惨结局作好铺垫,形成强烈反差。
  生:听了“她真的交了好运了”时,我们读者也有点为祥林嫂高兴,可是好景不长,这样写更打动读者的心。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读书就是要深入文本深处,就是要瞻前观后,充分联想,调动自己的积累。有时候,要真正细读,还要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点评
  经典细读的意义指向
  丁迅华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最值得细读的,沈老师与郭老师的“课堂实录”给我们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范式:首先,是牢牢抓住细节,因为“细节是小说的生命”。其次,引入细节的切入口要找准。以使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去体会思考。这都做得很不错。
  但是,经典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是需要我们去思考文字之下的一颗忧愤甚广、悲悯无边的灵魂。阅读《祝福》,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祥林嫂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失去了做女人的权利,失去了做幸福的女人的权利?难道仅仅归结为“封建礼教”就完事了吗?总之,鲁迅最为痛切的国民“人”的丢失.“人的灵魂”的丢失这类“国民性”问题.在教学中应是最该思考的。这也许是解读鲁迅作品不可回避的话题!
  尽管郭老师、沈老师的挖掘很有文本意义和阅读引导价值。但在这方面似乎做得还不够。换言之,文本细读,还需要读出文本深处的深刻的思想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