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浅谈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

作者:常海山

‘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要求根据对以上词语或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还有浙江卷:“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日:‘生无所息。”’在列举了康德、歌德、《吕氏春秋》的相关言论后,让以“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为话题作文。以及安徽的“读”,湖南的“谈意气”,四川的“问”,辽宁的“肩膀”,都属此类。
  怎样认识这些“新的旧题”呢?有人说这些题目“话题陈旧,毫无新意”,笔者却认为,这些题目从传统文化中选取素材,从现实青少年教育需要中立意,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实则为旧题新作。富含文化底蕴的好题目。
  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立国要立人,立人要立魂。“魂”从何来?从民族文化中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来。语文教学既承担着育人任务,又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的体现。再从当今青少年的思想状态看,由于受外来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我们教育的缺失,自私利己、以我为中心、贪图享乐、盲目崇外等不良意识,严重地妨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此。有见识的专家学者多次发出加强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吁。所以,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讲,还是从青少年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看,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把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教会学生认识、汲取、积累、实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高擎民族文化的旗帜“与时俱进”。作为检验语文教学质量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高考作文,理所应当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令人欣喜的是,上述作文题目起到了这个作用,并以此给语文教学指示了方向。
  总之,以能力立意为先,重视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考生与时俱进,是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整体面貌,也是其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意义之所在。认真研究“指挥棒”意义,将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将更加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