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浅谈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

作者:常海山




  像往年一样。2006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引发了众多评论。见仁见智,对出题者来说,可作借鉴;对学生来说,是个提醒;对教师来说,得以启发。本文谨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
  
  一、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从这个理念出发,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又要重视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进步价值观的形成。教学是这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手段的考试也是这样,因此,高考更应该发挥教学方向“指挥棒”的功能。那么,2006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指挥棒”指向是什么呢?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看看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便知。
  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把丰富的社会生活、复杂的心理世界、无限大的时空,展现给考生,任考生从感受最深的某个角度选材、立意,倾吐心语。“握住你的手”,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强音: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意见沟通、相互帮助,大到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心与扶持,乃至人类与大自然、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爱”“和谐”“进步”是基本主题,难怪一夜间“我想握住你的手”成了上海市民的流行语。学生可以尽自己所长,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悟“喷涌”出来。这个题目好,好就好在考生有话说,“我笔写我心”;好就好在“文章合为时而著”,彰显时代精神:好就好在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能考查出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好就好在为语文教学“指挥”一下方向: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类似的题目还有,如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凸现了对本地文化特性的关注;全国卷Ⅱ“国人阅读率走低的思考”,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情况。
  有人以维护语文学科的功能为由。不赞成甚至反对作文试题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认为作文题目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就是语文教学政治化,就是误导,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古人先贤尚且倡导“学”以“用”为先,“文”以“意”为魂,从而为世人留下彪炳千秋的灿烂篇章,更何况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课程改革时代呢!那些企图摆脱社会色彩、时代声音的作文命题,才真真会把学生引入玩文字游戏的歧途上,对语文教学来说则是误导,背离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这更为可怕。看看某些作文命题,毫无生活气息,与其说是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倒不如说是拉着学生走迷宫,云里雾里打转转,话题的无聊导致作文内容的空洞,这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二、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高中阶段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个关键时期。这不仅指高中毕业后,要通过高考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还因为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应该大致完成基本文化知识建构,并形成包括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在内的学习思维能力,进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智力基础。因而,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思维实践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增强认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近些年来,为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识能力,高考作文出题者煞费苦心,拟出了一些不错的题目,今年也是这样。如,全国卷I以“乌鸦抓山羊”的寓言材料为题意作文,就能考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乌鸦”是“盲目模仿”、“不自量力”,还是“精神可嘉”“也很可爱”,在不同人的眼里,答案是不一样的;从不同的角度看,答案也是不一样的。生活中,“乌鸦”式的人和“乌鸦抓山羊”式的事不少见。这个作文的审题过程,就是由想象到抽象、由表象到事理、由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由此及彼、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重思维过程。正确审题,能体现思维的独创性和深刻性。江苏的“人与路”则要求考生有逆向思维能力,“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一反定势思维,要求考生亮出自己的观点。作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对事物的认知和对问题处理意见的过程。如果不能解决认识问题,那就谈不上写出好文章。从这点出发,作文试题把思维能力作为考查内容之一,给学生一定的审题难度,对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及检验语文教学质量,是应该而且是必需的。
  然而,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不是作文考试的全部,如果试题给学生的审题造成太大的困难,学生不知道要写什么,必然不知道怎样写,那么。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失去了凭借,就会因为一关过不去,全盘皆输。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对大多数学生是不公正的,是不能科学体现语文考试的目的的。今年的有些作文题目,之所以遭那么多人的骂,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真希望试题炮制者们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水平”,而误了多数孩子的前程。
  
  三、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向社会学习
  
  天津卷的作文题目一面世,便让人吃惊不小。“‘愿景’是什么意思?”“怎么会用多数人不知道的词语作为作文题目?”惊诧之后再细细想想,以《愿景》为题也不能算是偏题。一是题干上对“愿景”已有所解释,二是“愿景”虽没出现在语文教材里,但它的确是几年前就出现了的一个词语,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演讲时用了这个词,之后,“愿景”这个新词的使用也多了起来。
  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新语言也应运而生,如“体认”“愿景”“粉丝”“韩流”“博客”等等,这些新语言反映了新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了无限大的课堂。《愿景》以“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轻轻一笔。给我们提了个醒:语文教学要自觉地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吸收新鲜营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培养出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落后于时代的书呆子。
  当然,单从高考作文试题的设计来说,选用新生词语作为作文题目,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这应该是个基本原则。有些新词过于冷僻,缺少多数拥有者,还是不能用作高考题目,因为那会使多数学生失败,背离了考试的宗旨。
  
  四、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全国十七个高考作文题目中,有一些试题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新”的“旧”题。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它是在平日语文教学中经常见到的类似话题,此时已不陌生。如:湖北卷,“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