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综合性学习”试题特征浅析

作者:纪荣干

2001年底,人口为451,59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68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多,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扬州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仅在西南部有一小部分坡度和缓、岗项宽平的丘陵。
  材料三:扬州市地处东亚季风盛行区,因受冷暖空气进退、交替的影响而出现“梅雨”“伏旱”等特殊的天气现象。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秋黄梅”等天气现象。本市也属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台风过境时往往造成破坏。
  这道题将语文与政治科中的人口学、地理科中的气象学等内容综合起来,沟通平行学科与课外生活,加上在本地设想办一个风力发电厂,拓宽了语文应用的空间。
  【示例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答题。
  前不久,在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举行的新课程改革课题汇报会上,该校四(3)班的学生朱滨清根据平时的课外阅读发现:课本《品德与社会》中有关“郑和下西洋乘坐的船的长和宽”与有关资料上的说法不一致。于是她借着上台与专家见面交流的机会,向该书的主编、教育专家高峡质疑,高老师承认由于校对时出了错而造成数字后面的单位错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假如你是朱滨清的同学,该怎样向专家提问比较得体,请你帮她设计一下。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强调学科知识的渗透、整合。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类试题的考查目的不是其他学科知识,而是借助这些知识来考查学生领悟、表达、应用语文的能力。
  以上考题的材料中就涉及其他学科。但所提两个问题基本属于学科内容综合,题(1)考查一般的概括能力,题(2)结合“口语交际”,要求在特定的场合向特定的人物提一个特定的问题。这就体现了其综合性的特点。
  
  四、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指命题的灵活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考生在问题情境中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可多角度切入,形式限制少。答案不作统一规定。鼓励有创意的设计和表达等等。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考题,答案应该是最具个性化的,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其答案也就不同。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创新、不断探究,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个性。
  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问题可多角度回答。如前述2005年浙江卷要求考生为“文化浙江”小册子拟栏目,只要符合示例“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要求,那么角度的选择,语言运用都是比较自由的。二是多个问题可任选一个作答。如下面考题:
  初三(2)班举办了一次题为“鲁迅先生其文及精神世界”的读书报告会,要求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发言,可以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①我所了解的鲁迅先生。②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及原因。③鲁迅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及情节。④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假如你就是被推荐的小组代表,请概述你发言的内容。(200字以内)
  这道题四选一,比前一种更自由。只要考生读过一些鲁迅的作品,就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圆满作答。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走近自然,走向社会。综合性学习的命题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命题,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答题过程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获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江苏高邮市教研室 2256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