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解析

作者:胡家曙 陈世敏




  考前,笔者给某报推出的2006年最后一期高考模拟题命制了作文题,是由一组关于读书的言论和现象引出的“读书”话题。几天后,当高考作文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时,这个题目竟然和高考题的全国卷之一的作文题目如出一辙,和安徽的题目“读”也形成紧密相连的子母关系。为什么有这种巧合呢?有说服力的原因是,当人们都把关注的眼光投向某些相同的领域,其视点也就容易叠合在一起。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以及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三个题目底脉完全相通;而重庆卷的“走与停”和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含义也高度一致。
  这么多的巧合所映照的,其实是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策略已走出和人捉迷藏的思路,体现了清晰的命题指向:既注意回避当下社会热点,绕开政治和道德命题,又直接面对建构人生和社会的现实主题。统览各地17个作文题,鲜明地凸显着这样几个关键词:“叫什么”“读”“想”“问”“去”。这几个字正好是对人生和社会主要问题的高度概括。作文归根到底是反映生活的,高考作文命题的现实性,对作文练习和作文教学而言,既是有效检测,也是正确引导。
  
  一、命意解读——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1.“叫什么”——理性定位,规划自我:全国卷I和北京、辽宁卷的省察
  这三个题目意思都不难理解,全国卷I就是“忘记自己是谁”,北京卷就是“北京的标志”,辽宁卷的可以叫“责任”。三个题目本质上都是出于自我省察,目的都是规划发展。
  全国卷I的作文题由一只乌鸦的寓言引出,其有效角度有三个:乌鸦、牧羊人和牧羊人的孩子。乌鸦的行为可以看做中性的,而两个人物对其行为的判断具有了或贬或褒的色彩。命题人设计两个人物完全是为了提醒考生写作的不同角度:从牧羊人的角度,“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是批评乌鸦的异想天开和不自量力;从孩子的角度,“它也很可爱啊”,是赞扬乌鸦的大胆追求和敢想敢为的精神。其实,从乌鸦的角度,我们还可设身处地地重演它的心理过程。
  对于北京考生而言,“北京的符号”显然也是在引导一种自我观照,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高的今天,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今年的考题也从前几年侧重政治和道德的引导,转向了对文化建设的呼吁。从语词上看,北京人写北京,体现了某种自信感和责任感。题目提醒的内容很多:物质的、民俗的、艺术的、商业的、科技的;从指向上,题目还提醒了“保留”和“创新”的不同时空范围。或许是出于善良,命题人把圈子划得很清楚,把内容列举得很详细,但把什么都说清楚了,是不是会给考生画地为牢的感觉,会不会压缩了考生自由竞技的空间?写这样的题目,不宜大而话之,也不宜牵强附会,应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贴切、精细、深厚。
  辽宁卷的题目是最简洁的。“肩膀”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大钊的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肩膀,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肩膀,肩膀是责任和能力的承担者。所以,写这个题目,如能把“我是谁”和“我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联系起来,一定会写得很深刻。这里的“我”,当然不应只拘泥于某一个人:也可以陈述和记叙,宣扬历史上或生活中一些感人的故事。
  2.“读”——体认经验,积累智慧:全国卷Ⅱ和湖北、安徽卷的启迪
  读,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全国卷Ⅱ读书,湖北卷读成语,安徽卷读入读社会。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读和思考。考查了学生的认知、眼光和思考。
  全国卷Ⅱ关注的是读书问题,这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担心的一个话题。读书,本来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途径,可这个途径现在却面临着极大的侵蚀。对于正在塑造心志的青少年而言。这个话题更有着警醒的意义。写这个题目首先要领会命题意图,要求针对图书阅读方面的问题,应该谈有没有图书阅读,要不要图书阅读,怎样进行图书阅读,以及是什么影响了图书阅读等。这个题目的主题走向没有多大的变化余地,所以与板起面孔讲道理相比,自身经历、调查报告、专题辩论等表达方式更能引人关注。
  湖北卷要求针对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写联想与感悟,给考生提供了极宽的选择空间,“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别的数字,包含“三”的成语也很多。写多选话题的作文,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选好具体的话题。所以,写这个题目,关键是首先要找到一个特别的成语,于人而言有特色,于己而言能把握得好,这样,再发挥出基本的作文能力,胜算就会大得多。
  安徽第一次自主命题,其作文话题一个字“读”,显得很大气,很稳健,人题的口径很宽,容纳的厚度也很深,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才情。在前面的引题部分,学生很容易理解此处“读”的内涵,可写的内容大致有三类:第一,读什么,此方面内容贵在新颖和细致;第二,读出了什么,此方面内容贵在深刻和个性化;第三,读的体验和感想,此方面内容贵在贴切和启发性。实际上,这样的题目,因为很宽,所以要有自己的具体追求,或追求情感性,或追求知识性,或追求思想性,有了显著的附加值,作文就会上档次。要注意的是,“读”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过程,所以,作文不能完全滑向对客体的描述。
  3.“想”——点燃希望,雕刻心灵:天津、上海、广东卷的招引
  从内涵上看,天津卷的“愿景”可以看做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的母题。同样是写理想和愿望,天津和上海题引起的反响截然不同,在网上调查中,上海题成为“最富创意”的题目,而天津题却被评为“最庸俗”的题目。这种矛盾,实际上折射了一些过来人的微妙心理,也反映了高考作文命题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在成人的记忆中。我们对“理想”类命题有着条件反射似的厌倦,但对青少年而言,我们不是讲理想讲多了,而是讲得太少了,以致很多学生甚至从没有认真地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三地的题目都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想美好的未来,招引学生为理想而奋斗,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吗?
  天津卷的“愿景”似乎出自2005年的政治流行语,对于这个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的词语,题目还是注解得很清楚。与近义的“理想”相比,“愿景”显得更情感化一些,也更丰厚一些。这是一个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可以写的题目,文章质量的关键在于立意。要想把思路放得更开一些,可以想:谁的愿景,关于什么的愿景。不同时期的愿景,怎样确定自己的愿景,愿景的招引作用,等等。
  对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大都市而言,上海的题目和以前考过的“面向大海”一样显示了广阔的胸襟,而且,“我想握住你的手”具有更强的感染性,更容易激发考生的情感。写这个题目,要想好这几个问题:“我”是谁?“你”是谁?“握手”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想”?怎样“想”?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