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写出人物的个性

作者:李玉山

教师,更应该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符号。
  生:老师,我看第二篇文章就有些“角色意识”。 师:具体说说。 生:作者写父亲,没有写父亲怎么关心自己,而是写了父亲的“房子情结”。通过写父亲盖房子的历史,表现了父亲的勤劳、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感。我读的时候很受感动,差点流泪。
  师:真的吗?看起来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
  生:当然,这是成年人写的,成年人对人生的感悟当然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师:的确,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对友情等等的理解,是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而逐渐深刻的。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些同学平时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常常会有些误解,我想主要是你没有作换位思考,如果设身处地地想想,对他人多一些理解,你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
  生:这篇文章里的父亲和我在电影里看到的农民有很多相似之处。还是共性的东西多一些,个性少了点吧。
  师:你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父亲是个农民,所以他具有农民的共性;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受的是传统的思想教育,所以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吃亏”精神又是有其个性特点的。他有三个儿子,为每个儿子置房是他的理想,这也是所有农民的共性;但他对房子的近乎病态的痴情,又是极富个性的。就像我刚才所说,母爱是共性的,但母爱的方式应是个性的。
  生:老师,这是不是你的文章啊?
  师:你看出来了?
  生:感情那么投入。(生笑)
  师:我对父亲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其实,我觉得写出人物的个性,这个人物应该是你熟悉的,应该和你在感情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情是写出人物个性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下面我给大家读一读我的这篇《父亲与房子》。
  生:老师,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明显不同,第一篇有些俏皮,很有些“小燕子”风格;而您的那篇,好像很郑重很大气。
  师:你喜欢哪种“风格”?
  生:我喜欢第一种。(生笑)
  师:那你是五阿哥喽。语言风格属于文章形式的范畴,好文章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果我用第一种语言去写父亲,一是与我的年龄不相符,更主要的是与我对父亲的赞美的情感不相符。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谈了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谈了三点:挣脱套路,认真观察,写出“这一个”;有“角色意识”,写出人物的角色特点;感情注入。这也算是对教材的补充吧。
  请大家再写一次你熟悉的人,我相信这次一定会百花争艳,习作中的人物一定会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是一座生动的浮雕而不是平面的照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