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例点评

作者:佚名

性的例子,加以讨论,加以修改,辅之以典范的形象说理文段的赏析,我想,学生对形象说理之法,会有更深的认识。
  冯渊:这对议论文中常出现的枯燥、呆板的毛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二、商榷与探讨
  
  洪劬颉:我们是否可以对这四个课例做深入全面的审视,看看这一类写作课的课型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或者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呢?
  余一鸣:例如课例一,说明文写作可不可以体现个性化呢?如果每个学生都从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出发,写出来的燕子都是千篇一律的,缺少个性的描写,这个结果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读过国外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例,写的是蚯蚓,老师是打开课堂的门,让学生发现、探索之后再作文,学生甚至尝出了蚯蚓的味道是咸的,这是多么感性、生动的体验。我认为写说明文,重点不是把说明对象的所有特点都写出来,而应该是引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让每个同学写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王亚琦: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燕子呢?为什么要写说明文来说明燕子呢?说明燕子,应该不光是燕子的外形,还有它的习性、在自然界的位置、与人类的关系等等。怎么能仅就外形而说“能够准确、具体地说明燕子”了呢?写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要在“特征”的内涵上加以界定。
  张曙光:课例二,原文虽然写作技巧上有缺陷,但能折射出学生心理、教师教育行为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不必回避这些问题,甚至可以放手讨论一下,这样二来,文章的立体感会强一些,同桌的精神风貌也就更能凸现出来。按照这节课的修改思路,改过的文章还显得比较单薄。可以设计略有深度的问题。可以写同桌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些是在这个年龄段无法化解的矛盾。写出自己的埋怨、忧伤都行。老师引导同学“珍惜缘分”,用意好,但未必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文中何博文同学的性格很有特色,成绩好,老师偏袒他,放纵他的骄傲,他未必懂得何庆龙的伤心。如果把何博文写同桌何庆龙的文章找来比较一下,也许会有更多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样,一节课就有了思维的张力。
  冯渊:课例三中,教师的设计是希望学生“挣脱套路”,从确立“角色意识”“投注情感”上下功夫。第一篇习作大概是学生“挣脱套路”的一次展示,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基本接受了。第二篇是教师自己的作品,大概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角色意识”和“投注情感”,结果,学生认为本篇仍缺少“个性化”的描写,并且不喜欢这种“郑重而大气”的“风格”。教师所谓的写出“个性”就落不到实处。
  王亚琦:另外,在必要的时候强化角色意识、角色定位是好的,但是过分强调角色定位来写,就混淆和模糊了“共性和个性”两者的关系。如课例二中,我们写同桌或者推而广之写人,只是一个简单的描摹人物么?纵然形神皆备,人物之于我有什么意义呢?我从人物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人物让我明白了什么?其实写事也好写人也好,是生活和价值对于我们投射之后的反映。虽然课上也提到了“缘分”“真诚”的问题,但并非就修改作文而言,没有针对性,便失其意义。
  洪劬颉:写作技巧,一点不要肯定不行,尤其是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但是唯技巧、为技巧而技巧也是万万不可的。这有点像语法教学,该用的时候用一用,有助于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和理解。
  王亚琦:方法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怎么用。例如课例四,形象说理只不过是说理方法的一种罢了。用不用、怎么用还要考虑说理内容与接受对象的需要。科学家写学术论文,其论文的内容不是用形象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深刻道理不是全部都能够形象化的,其论文的读者也不是普通的大众。论文也不一定都要拿形象化来引人入胜。形象说理法适用于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其读者是普通人的那些事物或道理。
  冯渊:再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本身就很肤浅,修辞能起多少作用呢?修辞要立其诚。如果把“情境感”“画面感”“用修辞”当成了解决议论文文字空疏的法宝,可能就本末倒置了。修辞应该是文字的最高境界,有了深刻的想法,表达时要晓畅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才用修辞。多教一些如何把未完全成型的思想还原成形象,同时,通过形象进一步强化思想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并激发学生把内心认识传达出来的愿望,写作的乐趣和主动权就回到了学生手里。
  余一鹏:说到课例三,我甚至想,能不能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而不是从写文章的角度去限制学生的思路。
  邱兼顾:四个课例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强硬地将学生的作文思维朝自己所认为应该发展的方向拉。其实,写作是自由的表达,我们引导时应更多尊重学生原有思路,“就文不改文”。课例二合作修改中请同学“提问或提建议”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设计启发角度比较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有“对象意识”,要说得读者明白,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话说出来了,写就不是多大的问题了。
  
  三、作文指导要领
  
  洪劬颉:写作教学其实就是万条大路通罗马,未必有唯一的、最好的途径或办法;但是在写作教学中,肯定有一些是基本的东西,最具核心的东西在。我觉得这一核心就是“呈现”——学生在课堂、在生活中能够“说话”“写作”,这才是重要的,是殊途同归的要义所在。作文课最大的特点在于生成的永远比预设的多。如果过于强调预设,那么写作知识则要强行地灌输下去,这固然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帮助究竟有多大,谁也不知道。注重生成,则更多需要教师课堂机智。机智来自于对变化的情景的敏感捕捉。写作更要注重“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
  王亚琦:作文要个性化,指导也要个性化。失其个性,不成其为文学。没有个性的世界是可怕的世界。我们让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引导他们抒怀而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情怀,怎么才能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来?这里面肯定有技术层面的东西,诸如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形象的说理的方法等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作文教学要人于技术但不能止于技术。技术地解剖与指导往往只有刀光剑影,难见心动与泪水。
  冯渊:我以为,技巧训练是必须的,它适合对普通人的教育,虽然它于天才并无意义。这四节课多在技巧层面讨论,有创新与成功之处,更有它的亲切与真诚。它让学生有章可寻,有法可依,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有关布局谋篇、个性化的描写、说明说理方法的正确运用等技法相当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一些基本的规矩,这无疑是成功的。不要担心学生成了“匠人”,因为现在他们还只是“学徒”。将来有幸成为“大家”的,也要先懂规矩,没有规矩也就无所谓超越规矩。如果通过训练使大部分学生能写流畅而充实的文字;使少数学生凭借规矩,加上他本身的禀赋,最终能跃上“天街”,那就是作文教学的大成功了。当然,技巧训练一定要有思想和见识支撑,不然,一切就只是庸俗的花拳绣腿。
  邱兼顾:其实,文章打动人是因为真情。教师要引导我们的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爱感染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独特体验、思维去引导启发学生,要引导学生与阅读范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体味这些范文所承载的独特的生命情感的体验与呈现方式。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对生活充满“爱”与“善良”,在他们的心田播种下读书的种子,引导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这样的人,自然会写出反映真性情的好文字。
  张曙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我们认为要抓住三个环节:
  
  一、让学生写什么?
  让学生写身边的人与事,真实是作文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乃至从他们的随笔中撷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言之有物,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虚假的文风。
  
  二、如何评讲作文?
  首先,教师要精选学生作文,做到有层次,有梯度,有代表性。其次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之间充分互动的平台,有争议,有共识,能扬其长,又能避其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不仅能使原作亮点闪耀,而且能让多数乃至全班的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因而使自己的作文更加自觉。
  
  三、评讲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学生对话中的点点火星,形成燎原之势。
  课例三中“妈妈是教师,爱发脾气”的学生的发言已经道出了人性的多侧面。如果执教者就此引导,便会引领学生进一步窥测人物心灵的奥秘,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对话引发了互动,互动促进了生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