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例点评
作者:佚名
王亚琦(南京市中华中学)
冯 渊(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余一鸣(南京外国语学校)
邱兼顾(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张曙光(南京市一中)
洪劬颉(南京市十三中)
一、课例亮点述评
王亚琦:这四个案例呈现出来的闪光点,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本色之中见亮点;二是散漫之中见总结;三是抽象指导感性化。
四节课都是本色课,但是本色之中有亮点,显示出授课教师对课堂设计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创造。课例一将标本和专家的介绍引入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形象与直观的对事物的看法。老师的引导自然,对燕子的外形特征的引导也很出色,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准确的信息。
洪劬颉:是的。好的作文课都是指向“实用”的,“指导得不得法”也就体现在“有没有用”上。
冯渊:读完四个案例,浮现在我心中的有三个关键词:得法、对话、实用。得法体现在不断实现教学目标。课例一合乎法度,学生是有收益的。课例二提供的案例真实质朴。老师要求学生从“我还想知道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应怎样写”三个角度思考问题,目标明确,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人手简易,学生有话说。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修改思路,指导性很强。
邱兼顾:课例一最大的优点在于执教者在预设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有目的、有准备地引导学生的认识与表述逐步由共性而个性,由浮泛而完整、具体。老师提供例文,让学生在比较区别中明白何谓说明对象的个性特征。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从“嘴、翅膀、尾巴、颜色”四个角度看个性特征,找到发现个性的切入口,指导具体而不空泛。
余一鸣:四个课例都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作文的理念。
课例二涉及的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师难以处理好的问题,将写作与生活贴近,是为了有内容可写,可以写出更好的作文,这是很多老师的出发点。但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还有另外的目的,这就是学生能通过写作反思生活、总结生活、升华认识,在情感和精神上不断得到提升。这个课例兼顾到了二者,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评改《同桌的你》的过程中,既注意了写作技巧方面的引导,又强调了对生活的真实情感的挖掘。用句时髦话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
王亚琦:课例二抓住一个普遍存在于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有骨架没血肉,即没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没有场面感,没有气氛,进而没有感情;文章只是文字的堆砌,缺失鲜活的生命。
邱兼顾:课例二有两大优点:一是很强的人文关怀,体现于以“‘历史’味”“向何庆龙学习”等语对其文章优点近于放大的肯定与鼓励,予其自信;也体现于“见状插话”,对其自尊的维护;更体现于对其作文水平提高的帮助。二是“合作式”作文修改的尝试,让同学帮助了同学,也从作文水平和情感上提升了自己。
洪劬颉: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究竟应该起什么作用?我想,就是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和智慧。好的教育都是不断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教育,好的教育也应该体现在教育状态下的加速成长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张曙光:说到教育机智,我以为从这四个课例看来,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教师本身的智慧、学养。如课例一执教者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在学生口头作文的基础上,执教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有针对性,推动了学生的写作。
二是充分地放手,充分地信任学生。课例二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作文修改主张,好!它既提升了原作水准,又能使其他同学变听客为参与者,这样,以点带面,实现作文评讲效率的最大化。执教者尽可放手,让学生对这篇作文进行品析。学生的话语是不乏真知灼见的。诚如课例三执教者所言,“我的‘讲’多了些,学生的‘说’少了些”。为何不能换个个儿呢?其实,学生是挺能讲的。“我妈妈是个老师,她特爱发脾气”便是一例,话虽不多,却很有张力,一下子涉及到人物的个性。
三是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不错,教师应是课堂的“首席”对话者。“首席”如何体现呢?我看,教师应着力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知性,道出作文个中之情、之理、之趣。师生在理念上的共振、写作上的同步,是作文教学较高的境界。
余一鸣:我来补充一点,对于课例三,有两点我比较欣赏执教者:一是课堂语言的生动幽默;二是教师敢于写下水作文,拿到课堂上示例;这两点其实是许多语文教师缺乏的业务素质。
邱兼顾:课例三最具“原生态”课堂授课的特点,通过创作者谈体会,巧妙点出“换一种写法”,“要注意观察”,“写细节”,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父母让自己难忘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引导学生用“角色意识”多角度思考所描写的人物,这样对人物的认识由平面而立体。通过下水作文导出“感情注入”问题,有了感情,文章才有灵气;有神韵。学生说出母亲给自己暖被窝的细节,老师随即要求学生以《妈妈的体温》为题写一篇文章,很有创意的一个命题。有时,一个好的命题,就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有话可说,并说得动情、深刻。
冯渊:课例三最大的优点是从思维模式和道德评价上打开了缺口,把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改成了“实话实说”,在思想上启迪了学生:文章本来可以而且应该“这样”写。老师“下水”,尤其值得提倡。这样的指导才见出功力,光说不练,缺少说服力。
洪劬颉:其实,在课堂上,教师的机智与智慧是无处不在的,从写作教学目标的设立、写作资源的开发、课型的选择、课堂的把握、课堂细节的发现和处理等方面都体现着教师的机智。我举个例子来说,四个课例都很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这在写作中确实是一个好的风气。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写作知识先行一步,然后移到作文题,很有点像现代人的设计,知道了理念,却不能造出很好的房子来。刚才一鸣说到写作生活化的话题,这是一个大趋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特别欣赏《我的同桌》修改之后,教师提出“你心目中理想的同桌是怎样的呢?”这一个问题,把所学与教会孩子思考人生、学习做人联系起来。成人教育永远高于成才教育,这是写作教学中最有利的一个教育资源,用得巧,用得及时。
张曙光:是的。写作资源需要有效开发,譬如说课例四“形象的说理”,这一课题选得好,有针对性,且实用,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又一层阶梯。执教者的眼光是犀利的。如何形象说理,执教者让学生对原文与概括后的文意进行比照,试图得出生动之法。这种由书本到书本的训练固然必要,如果从学生的文章实际中选出有代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