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让材料“自谋出路”
作者:陈新明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一篇《赤壁赋》不正是“玩”之所得的千古名作吗?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不是当时“玩”兴勃发的写照吗?
按这种思路,可以把很多文人与“玩”联系起来,如还有谢灵运与他的山水诗,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徐霞客和他的游记等。而且上面所列的素材,都是高中课本中有的或学生平时就很熟悉的。
我们还可以从文学领域自然延伸到其他领域,如:
(2)科学领域: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与蒸汽车、法布尔和他的“昆虫学”都可以和“玩”联系起来。
(3)体育领域:泰森从街头“玩”到了拳击台,贝利从街头“玩”到了世界足坛,丁俊辉从家乡“玩”到了英国,成为台球世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4)其他领域:比尔.盖茨“玩”出了一个微软帝国……
3.归整:对以上的材料进行归类或提炼,可以以一方面成文,也可以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写,因而可获得不同的主题。
(1)翻开一部厚厚的文学史,仿佛是有一个“玩”字贯串始终的。在“玩”的同时,那些文人也把他们的情思抛洒在了山川河流之中,寄托在了清风明月之中。文学因“玩”而生动。
(2)科学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往往起源于一份小小的童心。正是许许多多的“玩”,才推动科学的巨轮滚滚向前。科学因“玩”而前进。
(3)“玩”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最原始的动力。许多人的成功,就起始于一个“玩”字。人生因“玩”而精彩。……
当然,还可以写贪官之“玩”以反映腐败问题,可以写成人与小孩对玩的态度来反映童真在成人身上的丧失等等。
四、反思
1.产生的教学效益
①通过思维训练,变由话题去找材料为由材料去撞话题,从而把学生头脑中原本沉寂的“材料库”激活,改变学生“身怀宝器而不知其用”的状况。
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话题和主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更有意识地在话题内去挖掘更多的主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思路。
③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和理解,绝非由文本作用于思维器官的单向过程,读者从事阅读,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必将融入理解活动的构建之中。而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将前人的文学乃至文化成果纳入自己的写作视野,实现学和思、读和写、知识吸收与能力表达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2.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任何有效的思维方法都不能机械生硬地搬用、套用,而要因题而动,灵活运用。②任何写作方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科学训练、反复训练。③思想感情是内核,语言是外壳,思维是途径。所以我们在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培养,不能忽视语言的训练。
英国威康·亚瑟·瓦尔德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伟大的老师则是启发。”我们应以之共勉。
参考书目:
1.朱晓玲《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
2.方守金、钱圣清《从文学中获取作文材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
浙江淳安县第二中学 3117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