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让课文教学具有再创造的特质

作者:徐社东




  美国H.B.史密斯在他的(阅读理解中的多样性)中说:“若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阅读,他就不知道如何促进或鼓励学生运用这种创造性阅读。……在评论性阅读中,读者对作者的课文进行评价,做出判断;在创造性阅读中,一个学生离开课文,并另外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获得另外的见解,想发现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第202页)
  勃兰兑斯的《人生》选人人教版《语文》9年级下册。上课之前,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冲动,觉得这篇课本编选在这里非常合适,学生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已经长大,但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于是,我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思路是带领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
  我们将在勃兰兑斯的关于人生的话题里,思考我们的生命。不过,作为语文教学,思考只是其一,思考并表达(精致地表达)什么是人生,将是更重要的。
  勃兰兑斯的《人生》中用了四个意象。他说人生像“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他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但是,当我那样确立教学目标时,学习最重要的意义立即变得不是接受这四个设喻了,而是我们的表达,像勃兰兑斯这样借助具象来表达人生这个抽象之物。
  教学最初,我问学生人生像什么。大家找不到合适的比喻。这样自然地介入了课文。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这就是勃兰兑斯给我们做的比喻,非常贴切。借助于这个意象,他的思想的清晰度一目了然。他用的是叙述性描写,而不是议论。
  接着,我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你认为什么像人生?我要求学生也借助一个具体之物来表达。
  像勃兰兑斯这样精准地表达,这样借助事物清晰地表达,就变成了此刻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目的。
  本单元前一篇课文中,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现在,学生做出的答案有水、咖啡等,也有人说人生如戏,说女人的人生如花的。还有人说人生像棉花糖、像春夏秋冬的。又有人说人生像网,说这是顾城说的。还有说人生像一本书,里面有悲伤有快乐。
  我们谈论得很开心。
  这时,我想:他们是为了找到一个设喻,还是真的有一份相应的人生感受?我知道,肯定是前者。许多的语文训练只是形式训练,没有真切感受在里面。
  为了有真情实感,为了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必须触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必须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启发他们说出符合自己心境的语句。
  学生开始了更深的思考,思考自己的生命,寻找自己的生命情绪,准确把握想要表达的“物”。
  我又带领学生进入勃兰兑斯的表达里,他的第一个譬喻最后,有这样一句有深意的话:“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人之一生,身体上不断攀爬,而精神停留原地?在这里,身体的处境和精神的坚守,成了一对相对的事物。生命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人生有上升和跌落,但那只不过是身体的处境,人在本质上在精神上则始终不动。
  学生的思考渐渐成形。学生获得了设喻,并伴随着许多精致的感受。
  这时,有一个前班干站起来说话了,她说:人生如戏,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当主角,既要经受得住做主角的辉煌,也要承受得起做配角的孤寂。
  我和同学们都说好,但劝她不要太悲观,要努力奋进。
  她的设喻和感受符合她的真实处境。
  长期以来,在语文训练里只满足形式要求,而弃置人生诉求,这是因为形式上的要求容易被检测出来,而学生的真实生命状态是被遮蔽的不能被验证的。一个教师教学一个班级,他会知道学生所做的是否是真的表达。他会赞许那真的表达,也会认同那些形式上的完美。
  更多的学生拿着纸条,开始表达他们对人生的真实看法了。“人生像一张纸,自己做过什么都会落下痕迹。”“人生像赌博,永远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只是预测。”“人生是在一堆无意义的事中寻找意义的过程。”“人生就是受罪。圣经云:人要受一辈子的罪来赎回他原罪。”“人生好似一趟单程列车,在列车上会遇到许多人,会发生各种事。一个一个驿站,一道一道美丽风景。到了某一个驿站就是达到了一个目标,到了某一个站点就能拥有所要的东西。其实,最美好的风景都在沿途。”“人生就如游泳。在水里游泳,不会游的要淹死,水性差的很艰苦,停止了就要下沉,又不能停歇,这是痛苦与风险,但是水性好的很自由很潇洒,并且快乐。有财富的,可以拥有救生衣、船只,可以悠闲地享受人生。”“人生是一段由凡人走向超人的过程,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走了多远,也即取决于人生的辉煌程度。有些人的人生就像一个圈,这圈有着许多弯弯曲曲。”
  课文的学习还没有完成,我们是断断续续往前走的。
  事实上,勃兰兑斯在《人生》中一共用了四个意象来阐释复杂的人生。
  我问学生:勃兰兑斯的其他三个意象是什么?
  学生进行了认真的阅读。
  “……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的控制人和事物。……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厂中是如何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
  学生回答了勃兰兑斯的另外三种比喻:人生是挖掘地洞,人生是开疆辟土,人生是工厂里的劳作。
  我说:人生就是挖掘地洞,……现在,请你遵守这个设喻,并做进一步的发挥。
  学生对作者的比喻进行深化,做出了一些精彩的回答:当人是往上攀登时,人的许多行为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了风光;而一个人往下掘进,则是孤独的个体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只能独自一个人追求他所要追求的东西。周围没有灯光,没有朋友,只他一个人,不停地向纵深地带挖掘。
  又有学生说,当一个人的身体不停地往上攀登时,他的精神停留在原处,并开始了向下挖掘,他的身体的行程是功名的征逐,而挖掘地洞是精神和心灵或者智慧的征逐。
  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表达,他们很有思想。他们对原文做了创造性的解读。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