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原型定向阶段教案两则
作者:佚名
例句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再别康桥》
答:诗人离开康桥时所为
例句二:你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威尼斯商人》
鲍西娅: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
夏洛克:公平正直的法官!
鲍西娅: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
夏洛克: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
鲍西娅: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葛莱西安诺:啊,公平正直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啊,博学多才的法官!
答:对立双方对鲍西娅的评价
例句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答:诗人对环境的感慨。
例句四: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记念刘和珍君》
答:刘和珍君请愿的情态。
例句五: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答:佳节大典之际子孙后代的形象。
2.要求学生分析例句在文中的意义
例句一:
问:这句话只是为了交代诗人离开的情形吗?那写成“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不也行吗?为什么诗人要变换正常语序呢?
答:“轻轻地”提前,明显是为了强调走之轻。而之所以要轻,一是怕自己的离去惊扰了康桥,二则也烘托出了诗人缓步而去的形象。从中可以想见诗人对康桥的温柔爱意以及离开康桥时依依的别情。
例句二:
问:夏洛克和葛来西安诺都说鲍西娅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两者态度一致吗?
答:根据节选,两人虽说着相同的话,但表达时语调应有不同。夏洛克对鲍西娅的首次宣判“感激涕零”,故必用升调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其重音落在“法官’二字。而葛来西安诺,得知是在不多割、不少割、不流血的情况下割下“一磅肉”时,一则惊喜于最初的直觉,二则叹服鲍西娅的机智,故必用降调读出,“法官”二字则重音轻读,以表自豪之意。故两人说着同样的话,却有不同的指向。
例句三:
问:在这句话中,分别重读“一个”和“愁”,这句话意思的理解有没有不同?
答:有不同。重读“一个”,强调“一个”愁字不足以形容词人的愁绪,也就是说词人很愁很愁,说明了愁的深重;重读“愁”,强调“愁”字不足以形容词人复杂的心绪,也就是说词人之愁种类很多,从整篇看,有孀居之悲、丧夫之痛、乡关之思、亡国之恨等。前者从愁的程度说明愁绪难了,后者从愁的类型说明愁绪难了。
例句四:
问:这句话改成“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可以吗?
答:不可以。两个句子虽都是对刘和珍请愿情态的描述,但将一个能完整说出的句子多作停顿,在于强调刘和珍是“欣然前往”的,说明请愿完全出于自愿,轻装前进,驳斥了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改动后的句子这种意图表现不明显,更多只是客观叙述,感情色彩不浓。
例句五:
问:该句话中夸张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该句话运用夸张的笔调以别人的阔气、喜庆、盛气凌人来反衬我们子孙的寒酸、凄凉与低三下四,在形象的描画中极显对国民党卖国行径的痛恨和对中国未来的忧虑。
3.总结影响句意理解的表意因素
问:句子意思的理解看似简单,但通过对上述五个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看似平实的句子,却蕴有深意。这些句子何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运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段。结合以上例句,请同学们小结一下影响句意理解的表意因素。
答:通过对以上句子的分析,影响句子表意的因素如下:词序不同,句意不同;语调不同,句意不同;重音不同,句意不同;标点(停顿)不同,句意不同;修辞格也明显影响句意。当然,用词不同,句意也不同。
(注:上述仅为句子主要的表意因素,像句式、指代等也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另外,句意的理解有时通过领悟表意因素的功能或作用完成,有时则必须在“整篇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如伏笔、逻辑、思路标志句等的理解。本教案限于篇幅,对这几类句子暂不涉及。)
(三)结合例句,师生共同总结理解句意技能的原型(操作步骤及次序)
1.结合例句,在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操作步骤和次序安排的逻辑性,使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归纳表意因素,不仅是为了知道表意手段有哪些,更关键的是要让他们为我所用,帮助我们理解句意。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对句意的理解呢?上述句子对表达意图的理解,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有没有一个可供我们操作的途径昵?
由以上学习我们知道,表意因素的运用,会带来句子表达意图的改变。因此句子的意思与表意因素的运用有极大的关系。故理解句意,实质上就是要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因果关系,而关系的确定往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考虑。
像例句一,其理解关键在于明确为什么是“轻轻地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通过对语境的考查,明确全文描述的是他别离康桥时所见所闻所思,所以,思考的焦点就转变为“为什么诗人要强调轻轻地离开康桥呢”。想到此,文字就不再是文字,它成为触发我们联想与想象的桥梁,从而有利于我们调动生活体验达到对句意的理解。
所以,句意理解的关键就是
——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为什么这样写。
而要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前提条件是找到表意因素。明确表意因素之所在,实质上就找准了理解句意的要害之所在,因为特定的形式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
像例句一,如果不是对语序的觉察,这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句子。只有关注了,你才会去想“为什么用非正常语序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这一想,才有可能让我们揣摩到作者的意图,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也才可能有最终对作者遣词造句由衷地叹服,从而培养起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
所以,句意的理解再次转化为
——寻找表意因素,确定理解的关键,分析怎样写的。
要找到表意因素,必须以感知字词为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言下之意的,对句子大意(表达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进一步理解(表达意图)的必要。如果表达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高度契合,且两者内部也能周延,则只需理解到表达内容层面即可;如果有不一致之处,则有进一步探究表达意图之必要。
像例句一,内容与形式是相吻合的,且内容内部也是相联的,但问题出在形式内部,“轻轻地我走了”与“我轻轻地来”语序不一致,故此句话如停留在“诗人离开康桥所为”层面的理解上是不够的,还须进一步挖掘作者意图之所在。
所以,句意理解的基础性步骤是
——感知字词,理解句子的表达内容,明白写了什么。
2.再次强调句意理解原型各步骤的执行方式及逻辑顺序,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为以后的原型操作奠定基础。
关于句意理解的操作步骤,我们全部介绍完了,这几个步骤的次序安排都是有根据的。首先从感知句子大意开始,判断是否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理解。接下来,找准句子的表意因素,从而为句意的理解提供方向。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意因素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好,请大家复述句意理解的操作步骤及顺序。
A感知字词,理解句子的表达内容,明白写了什么。
B寻找表意因素,确定理解的关键,分析怎样写的。
C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为什么这样写。
(四)更换例句,运用句意理解原型理解句意
1.“革命党就是我。”——(阿Q正传)
2.“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你放着罢,祥林嫂!”——(祝福)
(此步属原型操作阶段教学,从略)
[1]